每经评论员 贾运可
近日,小鹏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11月5日,在小鹏科技日上,IRON机器人凭借优雅的“猫步”等高度拟人动作迅速走红网络,却也引发了千万网友的激烈争论:“这到底是真人还是机器?”面对汹涌的质疑声浪,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亲自下场,通过一条“一镜到底”的视频,以“拉链自证”的方式有力回应了外界的猜测。
在这段视频中,工作人员拉开IRON机器人的外壳拉链,露出了其内部晶格状仿生肌肉与精密控制器,这一透明化的沟通方式不仅迅速扭转了舆情风向,更实现了从“舆情危机”到“技术科普”的精彩转身。IRON机器人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其核心悖论在于,其技术亮点——高度逼真的类人表现,恰恰成为了被怀疑的“原罪”。
小鹏团队耗时7年精心打磨的82个自由度仿生结构,使得IRON机器人的步态误差控制在惊人的2毫米内;而3颗自研图灵芯片提供的2250TOPS算力,更是达到了行业标杆特斯拉Optimus的15倍。正是这些硬核技术的支撑,才让IRON机器人展现出了如此逼真的“类人表现”。
公众对新兴技术的怀疑,往往源于认知节奏与技术进步之间的不一致。此前行业内出现的造假事件,以及人形机器人长期停留在实验室原型的现实,都让大众在面对IRON机器人时,下意识地用“真人扮演”这一最直接的解释来填补认知空白。IRON机器人所展现的重心转移、关节缓冲等“类人”动作,正好触发了这种本能的怀疑。换句话说,技术的逼真反而成了证伪的导火索——越像人,就越要承受更强的审视。
然而,反过来看,这次风波也恰恰证明了行业在几个关键领域的进展。
在技术转化方面,小鹏实现了从“实验室原型”到“实用产品”的跨越。IRON机器人已经在小鹏工厂中承担起了分拣、搬运与质检等任务,与宝钢达成的生态合作更标志着其正式切入工业巡检场景,摆脱了多数同行“只能炫技不能干活”的尴尬境地。
在成本控制上,小鹏通过汽车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协同复用,成功将高阶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压缩至50万元以内,较特斯拉Optimus的预期成本低了约40%,有效解决了行业长期面临的“成本高企、难以规模化”的痛点。
在场景落地中,小鹏选择工业场景作为突破口,避开了消费级市场的复杂需求,更符合当前的技术成熟度,为后续的技术迭代积累了关键数据。
这些突破共同指向了一个清晰的结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并非遥远的科幻想象,而是正在发生的产业现实。小鹏提出的2026年底规模量产计划,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技术、成本、场景三重突破的坚实基础之上,也为行业提供了另一条可行的路径。
从“被质疑藏人”到“拉链自证实力”,小鹏机器人的故事,是技术创新路上的生动注脚。它告诉我们,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坦途,而是在争议中试错、在质疑中进步的过程。随着更多企业加入人形机器人赛道,技术迭代将加速推进,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应用场景将持续拓宽。这场“逼真到被怀疑”的争议,或许将成为行业的转折点,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专业圈层走向大众视野,从技术炫技走向实用落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春天已至,争议难免,但人形机器人改变工业生产、重塑生活方式的大趋势,已在这场“拉链自证”的风波中愈发清晰。
当然,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之路仍面临多重挑战:量产能力、长期可靠性、安全与伦理规范、与现有劳动力体系的衔接,以及监管框架的完善……在技术演示到规模部署之间,往往有更长的“炼狱期”。因此,企业既要在技术与场景上求稳,也要提前与监管、行业用户协同,设定可量化的安全与性能指标,分阶段推进商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