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K时评:阿里AI安全争议下的启示:合作共赢才是科技发展正道

时间:2025-11-18 03:22:36 来源:财联社 作者:财联社

《科创板日报》11月17日讯(记者 徐杰 黄心怡)近日,阿里巴巴在AI领域迎来双重舆论焦点:一方面基于Qwen大模型推出千问APP实现重大升级,另一方面被指为针对美国境内目标的行动提供技术支持,引发安全争议。这场风波背后,折射出中美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

针对相关质疑,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明确回应:中国政府始终依法保护数据隐私安全,从未要求企业违法采集或存储数据。这一表态为事件定下基调,也揭示了技术竞争中的政治化操弄。

引发争议的阿里Qwen大模型,实则已成为全球AI开源生态的重要力量。在2025GTC大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披露,Qwen系列已占据开源模型市场主导地位且优势持续扩大;爱彼迎CEO布莱恩·切斯基公开表示公司业务高度依赖该模型,称其性价比超越OpenAI;推特创始人杰克·多尔西更盛赞Qwen3-Coder的代码生成能力;特斯拉马斯克则对基于通义万相Wan2.2生成的Instagirl图像效果惊叹不已。

<

这些国际科技巨头的认可,印证了中国AI技术的全球影响力。当前中国AI发展呈现三大特征:一是通义千问以开源生态构建全球创新网络;二是文心大模型5.0通过2.4万亿参数架构达到国际顶尖水平;三是MiniMax M2、DeepSeek等模型凭借高效算法跻身第一梯队。中国AI正从技术追赶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在多模态生成、开源生态等关键领域展现领跑潜力。

反观美国AI产业,芯片禁令的反噬效应日益显现。本土企业海外市场流失率上升37%,模型开发周期延长至半年以上。黄仁勋警示的“内耗危机”正在成为现实,美国在AI领域的竞争优势面临系统性削弱。

在此背景下,所谓“阿里AI威胁论”的炒作显得别有用心。这种将技术竞争政治化的操作,暴露出某些势力对中国科技崛起的焦虑。数据显示,中国AI论文数量已连续五年全球第一,专利申请量占全球42%,技术突破源于长期积累而非偶然。

科技发展规律表明,任何技术飞跃都建立在人才、数据、算力的持续投入之上。中国AI的崛起,得益于超大规模应用场景的反哺效应:从智慧城市到工业互联网,14亿人口的数字化需求为模型训练提供了独特优势。这种发展路径与美国早期通过基础研究积累技术优势的模式形成互补。

历史经验值得借鉴:诺基亚固守塞班系统错失智能机浪潮,柯达沉迷胶片业务忽视数码转型,这些案例警示封闭排他的危险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开放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创造“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奇迹,带动本土产业链升级,最终推动全球行业进步。

当前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进入爆发期,但科技浪潮从不是零和游戏。特斯拉与中国车企的竞合关系证明,交流合作能激发行业创新活力:比亚迪与奔驰成立合资公司,蔚来与英特尔开展自动驾驶合作,华为向全球开发者开放昇腾算力……这些实践构建起开放共赢的科技生态。

站在科技革命的关键节点,各国既需要保持技术自主性,更要避免陷入“安全陷阱”。中国坚持的“开放创新”理念,与某些国家构建的“技术壁垒”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跨国技术合作项目数量与专利质量呈正相关,开放生态下的创新效率是封闭体系的2.3倍。

未来科技竞争将呈现多极化格局:美国在基础研究领域保持优势,中国在应用创新方面持续突破,欧洲在伦理治理方面发挥特色,新兴国家在垂直领域寻找机会。这种分化整合趋势要求各国摒弃零和思维,共同制定AI治理规则,构建包容性技术标准体系。

正如特斯拉上海工厂的鲶鱼效应所示,健康的技术竞争能倒逼产业升级。中国AI企业既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也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协作,在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未来领域建立合作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人类福祉,避免重蹈某些国家“技术霸权”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