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下午,在“2025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量子计算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罗毅发表了关于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主旨演讲,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量子计算发展分三阶段,当前处于关键突破期
罗毅教授系统阐述了量子计算的发展路径:第一阶段已实现量子优越性验证;第二阶段聚焦可操纵数百个量子比特的量子模拟机建设,这也是当前全球科研团队集中攻关的核心领域;第三阶段将迈向可编程通用量子计算机时代。他预测,随着技术迭代,量子计算有望在15至20年后进入通用化应用阶段。
两大核心挑战待突破:算法优化与噪声控制
针对量子计算发展瓶颈,罗毅指出两大关键难题:在算法层面,现有量子算法尚未充分释放量子优势,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在硬件层面,量子系统极易受环境噪声干扰,导致计算保真度下降。他特别强调:“量子纠错技术是突破硬件瓶颈的核心,但目前仍面临技术复杂度高、资源消耗大等挑战。”
量超融合新范式:AI成为量子计算“加速器”
面对技术挑战,罗毅提出“量超融合”创新路径,即通过量子计算、超级计算与人工智能的深度协同实现突破。他详细解析了AI在量子领域的三大驱动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形成双向赋能关系。罗毅解释道:“量子计算的高维模拟能力可破解传统AI难以处理的复杂系统问题,而AI则能将量子数据转化为可解释的科学模型,这种融合正在重塑物质科学研究范式。”
应用场景落地:破解清洁能源与材料设计难题
据罗毅透露,其团队已构建“AI+量子+超算”融合平台,在催化剂设计、高温超导机制研究等领域取得突破。该体系通过精准预测分子结构与相互作用,可大幅缩短新材料研发周期。他展望:“这种技术融合将为清洁能源存储、靶向药物开发、航空航天材料等战略性领域提供革命性解决方案。”
此次演讲不仅揭示了量子计算的前沿方向,更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推动量子技术实用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随着跨学科协同创新的深化,量子智能计算有望开启科学研究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