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9月23日讯(记者 李佳怡)9月21日,以“AI量子:量子智能”为主题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专题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城隆重举行。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荷兰、卢森堡、新加坡等国的量子科技领域顶尖专家,共同探讨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新路径。
论坛上,专家们通过学术报告、圆桌讨论等多层次互动方式,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与原子量子计算、量子信息科学、量子线路优化、量子算法应用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他们研判了量子人工智能领域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展望了近期的发展机遇与未来产业应用前景。
量子人工智能作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领域,正借助量子叠加与纠缠等独特特性,突破经典算力的瓶颈,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全新范式。当前,量子计算已步入中等含噪规模(NISQ)时代,为人工智能的飞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算力支撑。同时,人工智能也反向赋能量子科学研究,助力设备性能提升,形成了双向驱动的科技发展新格局。
以今年8月为例,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团队,成功利用人工智能在60毫秒内重排了两千余个原子阵列。这一成果不仅推进了量子物理的基础研究,更为量子计算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量子硬件与算法的持续进步,量子人工智能有望在药物研发、金融建模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屈炜在论坛致辞中强调,量子科技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已成为科技新前沿。上海市将瞄准这一交叉领域,充分调动各类资源,汇聚各方力量,为科技创新与未来产业发展营造最优环境,提供最佳服务。
论坛上,多位院士级专家发表了主旨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围绕“量子与AI的时代展望”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当前量子计算机仍面临诸多挑战,科学家们尚处于研究阶段。但他也充满期待地表示:“通过结合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机这两项颠覆性科学技术,或许能更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能引领量子计算达到新高度。”
姚期智在接受《科创板日报》等媒体采访时进一步表示,未来中国在AI落地产业方面绝不落后于世界各国,但目前唯一的弱点在于源头创新。“从长远来看,源头创新是我们还需要补足的方向。”他强调。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在讨论量子人工智能与传统人工智能的区别时指出,量子人工智能是当前量子计算努力实现的方向。它能够融合算法、算力与神经网络等,并结合量子技术,为未来大数据分析提供颠覆性算力支撑。“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实现从AI助力的量子到量子赋能的AI切换,当发展成量子技术助力人工智能的时候,那就真正能干很多非常伟大的事情。”俞大鹏畅想到。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谢希德讲席教授龚新高则认为,“AI+物理”具有双向赋能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物理领域的复杂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物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应对当前人工智能在能耗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此外,新加坡量子技术中心教授Dimitris G. Angelakis、荷兰乌得勒支大学教授Cristiana Morais Smith、匹兹堡大学物理系教授W. Vincent Liu、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副教授邓东灵、卢森堡大学教授Adolfo Del Campo和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等专家,也通过6场关于量子科技前沿发展的报告,分享并交流了量子科技的前沿发展与未来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量子人工智能联合体、上海量子科技装备产业创新联盟也在会上宣布成立,并发布了上海量子计算十大应用场景。这一系列举措紧密围绕上海市量子计算行动计划部署,服务于国家量子科技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了对量子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的布局。
据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李晓鹏介绍,未来五年,上海量子人工智能联合体将重点开展量子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研究,突破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与重点应用,培育高水平量子人工智能交叉人才团队,为量子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