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2025国际无人机应用及防控大会上,卫星通信无人机成为焦点。这一场景折射出卫星通信技术正从专业领域加速走向大众市场,开启‘天地融合’的新纪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的《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规模应用,发展超千万卫星通信用户。这一目标背后,是卫星通信技术从航海、航空、应急救援等特殊领域向消费级市场的跨越。
在北京市西城区冠华大厦前的开阔空地上,中国电信卫星公司工作人员演示了手机直连卫星的全流程:通过‘设置’菜单启用天通卫星通信功能,仅需十几秒即可完成卫星连接,实现稳定通话。这种突破传统基站依赖的通信方式,依托手机内置的‘卫星终端芯片’或交通工具上的‘卫星终端模组’,通过特定卫星实现信号收发。
中国卫通集团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运营的18颗商用通信广播卫星已构建起覆盖中国全境及‘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高轨Ka高通量卫星互联网。‘海星通’全球网服务覆盖95%以上海上航线,消费级卫星互联网产品的推出,标志着高通量卫星通信与低空飞行器的融合应用进入实质阶段。
‘手机直连卫星、汽车直连卫星是当前最受关注的创新应用。’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所长张海懿指出,这种模式不仅丰富个人消费场景,更推动通信与汽车、航空、物联网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以汽车直连卫星为例,车主可通过一键拨打天通卫星电话至车企救援中心,并发送精准位置信息,目前已有多个车企达成合作,预计年底直连卫星车型销量将突破10万台。
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的报告显示,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空天信息产业正在重塑多个行业。以计算机视觉为代表的技术突破,使生态环保、防灾减灾、农业种植等领域向智能化转型,成为卫星应用创新的新引擎。
‘到2030年,卫星通信在手机、汽车等领域的渗透率将大幅提升,为用户提供全域覆盖的通信服务。’张海懿预测,这将为6G时代空天地融合网络奠定基础。
《指导意见》提出三大改革举措:支持低轨卫星互联网发展,实现全球宽带覆盖;推动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普及;开展卫星物联网商用试验,扩大向民营企业开放。9月初,工信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标志着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
在应用场景方面,《意见》强调推进数字惠民服务,通过高通量卫星为偏远地区提供网络接入;强化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融合。中国电信卫星公司负责人举例,电力配送线路经过山区时,通过设备直连卫星可低成本实现实时监测,解决传统基站建设成本高的问题。
中国移动研究院星地融合技术研究所所长邓伟认为,政策将推动形成天地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卫星互联网建设,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
尽管卫星通信已展现巨大潜力,但价格仍是普及的关键障碍。目前手机直连卫星的正常通话价格约9元/分钟,消费者期待更亲民的资费。在上海读书的孙金阳表示:‘如果卫星通信价格更低,新能源车在郊区行驶的安全感会大幅提升。’
来自湖北武汉的彭欣然认为,卫星通信的‘天地融合’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差距。河北保定的常天恺则期待卫星通信成为电子地图、导航外的标配功能,推动平价产品普及。
赛力斯集团副总裁康波透露,问界M9已在高原地区实现首例卫星救援,通过eCall功能提供精准定位和救援服务。随着智能化网联汽车发展,卫星通信正在为智驾、车载娱乐等领域赋能。目前车载卫星商业化运营模式仍在探索中,企业希望尽快实现大规模应用。
‘‘天地融合’已成为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有望形成万亿级市场。’张海懿总结,生产领域将实现工业、农业、交通等行业的创新应用;生活领域则能在极端场景下保持稳定通信,同时拓展大众化应用,满足日益增长的卫星通信需求。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9月23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