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科学家携手国产算力:具身智能与AI跨学科研究浪潮下的科技突围

时间:2025-09-25 18:05:39 来源:财联社 作者:财联社

财联社9月25日讯(记者 付静)“今天挺多都是具身智能的问题,越来越把我当产业专家了。我本质上还是一个科学家、工程师,只能讲我自己的看法。”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化学生物工程系教授范智勇在2025年新基石50²论坛期间接受群访时坦言。这位深耕仿生光电与传感器件研究的学者,正带领团队探索具身智能领域的新型传感器应用,而他的观察折射出当下科技界最前沿的跨学科研究浪潮。

由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新基石科学基金会与南方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新基石50²论坛已连续五年搭建跨学术交流平台。在2025年论坛现场,AI与具身智能成为科学家热议的核心议题,一线科研人员从基础研究视角为产业突破提供新思路。

具身智能:产业落地遇瓶颈,学界探索差异化路径

尽管具身智能站上资本风口,但规模应用场景未开放、智能水平待提升等问题导致产业落地进度滞后。范智勇透露:“全国可能有三四百家具身智能企业,今年我走访了宇树科技、云深处、越疆等十几家公司,他们都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这些企业普遍面临传感器同质化困境,试图通过新型传感器实现差异化竞争。

“现在大家可能都有摄像头、灵巧手或其他惯性传感器,新型传感器是突破方向之一。”范智勇指出,当前具身智能传感器与人类感知存在显著差距。例如,人体皮肤布满传感器,而机器人触觉传感器仅集中于灵巧手,存在成本高、覆盖面积小、柔性不足等挑战。更关键的是,具身智能缺乏将化学、生物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嗅觉传感器,这为仿生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范智勇团队提出的嗅觉芯片、电子鼻芯片方案已被均普智能(688306.SH)采用,并在海外引发轰动。这一成果印证了学界与产业界协同创新的价值。

AI赋能:从生物医药到材料科学,国产算力崛起

AI技术的突破同样成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驱动力。北京大学教授高毅勤课题组正搭建AI驱动的科学计算平台,实现高精度量子化学计算与动力学模拟。“生物医药领域数据每半年翻倍,AI为整理理解这些数据提供了新契机。”他透露,课题组已与华为鲲鹏、昇腾、海光、摩尔线程、沐曦等国产硬件厂商适配,在软硬件协同优化下,计算能力已接近英伟达A100水平,在复合物结构预测上甚至超越谷歌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强调,大数据与AI正在重塑生物医药研究范式,为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等顽疾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厦门大学教授郑南峰则分享了AI在功能材料表界面化学中的应用:“包括材料研发、新能源波动预测都用了AI,基本上每三年就要更新知识体系。”

大厂助力:真金白银投入,探索民间资助新模式

科技企业正成为基础科研的重要资助方。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奚丹表示:“学科交叉融合正在定义未来研究范式。”腾讯设立的“科学探索奖”至2025年底已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成为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项目之一。北京小米公益基金会则联合高校设立“小米青年学者”项目,计划捐赠5亿元支持计算机、通讯、电子等领域青年科研人员。

“腾讯希望发挥民间资金的灵活性与创新精神,成为国家科技投入的有益补充。”奚丹强调,SSV部门将资助基础科研作为核心方向,不设商业回报要求,旨在探索民营企业支持科研的新路径。

在这场跨学科研究浪潮中,科学家与科技企业正通过适配国产算力、开发新型传感器、构建AI计算平台等方式,共同推动具身智能与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正如范智勇所言:“具身智能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集成了非常多种传感器,但也缺失一些传感器...这指出了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而这条探索之路,既有学界的理论突破,也有产业界的资金与场景支持,更离不开国产算力底层架构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