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神曦生物陈功:投入近30只猴数百万元,渐冻症研究仍坚持

时间:2025-09-28 22:03:16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每日经济新闻

“以渐冻症为例,我们在原位神经再生领域已深耕七八年,仅猴子实验就投入数百万元人民币,后续临床试验还需巨额资金。”神曦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暨南大学大脑修复中心主任陈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坦言,面对投资人“还需数亿元、等待三四年”的质疑,他选择坚守原创性大脑修复技术的研发之路。

陈功的学术生涯始终围绕“大脑修复”展开。2019年底,他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以灵长类动物实验为突破口,推动大脑原位神经再生技术走向临床。然而,回国后的研究进展并不顺利,尤其是在灵长类模型制备方面,遇到的问题远超预期。

“我曾向蔡磊承诺,一定要在猴子渐冻症模型上看到明确疗效,才敢在患者身上使用。但没想到,光做猴子模型就用了五年。”陈功透露,团队在猴子模型构建中面临稳定性差、病理结果难以统一等问题,每批十几只猴子中,最终仅有两三只能表现出类似渐冻症的症状。


神曦生物创始人兼董事长、暨南大学大脑修复中心主任陈功 受访者供图

回国创业:灵长类资源成独特优势

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讲席教授到神曦生物创始人,陈功的身份切换并不容易。“我从未想过自己当CEO或董事长,创业初期就聘请了辉瑞前副总裁和诺华前副总裁担任董事长,团队核心成员多有药企资深经验。”陈功表示,教授创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科学判断,而商业化能力、工艺开发等则是他的短板。

“我通过AI工具、行业交流快速补课,人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公司发展节奏。”陈功笑称,对于药品上市后的渠道选择,他更倾向于合作,因为这更符合团队的核心能力定位。

2019年底回国,陈功看中的是国内丰富的灵长类研究资源。“国外做灵长类实验要求高、成本高、资源少,而国内丰富的猴子资源能让我们快速推进实验,这是无法比拟的优势。”陈功介绍,回国后,团队在猴子阿尔茨海默病、脑中风、胶质瘤等领域取得突破,为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胶质瘤治疗方面,团队的治疗思路独辟蹊径。“不针对特定靶点,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用AAV载体将转录因子递送到肿瘤细胞核,抑制其分裂增殖,要么让它转分化成神经元,要么让它死亡。”陈功透露,2024年团队实施了全球首例恶性胶质瘤NeuroD1基因治疗,目前已完成11例患者入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超出预期。

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团队选择挑战“被全球放弃”的重度患者,目前已完成3例重度AD患者治疗。“原位神经再生需要2至3个月形成神经元,半年到一年才能修复损伤的神经环路,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我们不会放弃这些患者。”陈功表示。

脑中风领域的临床研究也已启动。“目前市面上的脑中风药物仅针对急性期,患者发病1至2个月后就无药可治。”陈功介绍,团队已开启脑中风原位神经再生探索性临床研究,招募患者标准为发病2个月到1年内,目前正在筛选入组。

渐冻症研究:投入近30只猴子,研究仍在继续

“2022年,蔡磊曾到暨南大学访问我们,我给自己设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陈功介绍,他曾向蔡磊承诺,一定要在猴子渐冻症模型上看到明确疗效,才敢在患者身上使用。然而,光做猴子模型就用了五年,团队启动了两批实验,每批使用十几只猴子,累计投入近30只,耗资几百万元,但研究尚未成功。

“渐冻症的核心问题是运动神经元死亡导致运动功能障碍。”陈功尝试利用脊髓、大脑内源的胶质细胞实现原位转分化,进而再生运动神经元。团队选用包括NeuroD1在内的不同转录因子开展研究,在小鼠脊髓中已清晰观察到部分运动神经元再生。然而,猴子模型的研究面临诸多挑战。

“模型稳定性极差,试验中每批十几只猴子,最终仅有两三只能表现出类似渐冻症的症状。”陈功解释称,病理结果也难以统一,部分猴子存在运动神经元死亡,部分则无相关病理表现,这种差异使得后续无法清晰区分治疗效果。

尽管面临多重困难,陈功仍强调:“我个人觉得还是值得去做,目前仍在带领博士生、硕士生继续推进这项研究。”

原位神经再生技术:效率与优势并存

谈及原位神经再生技术,陈功坦言,是传统干细胞疗法的低效率让他开始思考新方向。“最初我也做干细胞移植,但三个月后仅存活1%的神经元,转化效率实在太低了。”陈功介绍,大脑中有860亿个神经元和上千亿个胶质细胞,神经元不可分裂再生,但胶质细胞可以分裂再生。

基于这一认知,陈功团队成功筛选出神经转录因子NeuroD1,开启了大脑原位神经再生技术的研发。“我们把NeuroD1打到胶质细胞中,能让胶质细胞原位转分化成神经元。”陈功表示,这项技术拥有三大显著优势:无免疫排斥风险、成本与工艺更优、转化效率高。

“小鼠实验中,干细胞疗法神经元产出以万级计,而我们的技术在猴子大脑中能实现千万级神经元再生。”陈功透露,目前该技术已形成大平台属性,无论是大脑、脊髓还是眼睛,只要有神经元死亡,周围的胶质细胞就会被激活,理论上都能通过该技术实现神经再生。

商业化困境:高成本与低市场需求

尽管技术和临床进展显著,但陈功坦言,生物医药企业尤其是罕见病药物研发企业正面临严峻的商业化困境。“目前罕见病基因治疗领域遇到一个突出问题:很多药物研发出来了,但商业化前景不明朗,企业赚不到钱就活不下去。”陈功表示,美国已有不少专注罕见病药物研发的企业因盈利困难陷入困境,中国市场同样面临类似挑战。

“以渐冻症为例,我们在这一领域研究了七八年,仅猴子实验就投入几百万元人民币,后续还要开展临床试验,研发成本极高。”陈功透露,神曦生物目前每年研发投入达几千万元,累计已投入数亿元,“每天都在烧钱,却还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除了成本和市场规模问题,政策支持和支付体系也尚未完善。陈功表示,当下神曦生物仍面临资金与“全球首例”的不确定性两大核心挑战。“现在是资本寒冬,一级市场对创新药研发仍持谨慎态度。”他强调,“但我们市场潜力巨大,脑中风、阿尔兹海默症等全球患者上亿,是几千亿美元的市场”。

破局思路:“常见病+罕见病”双轨并行

面对商业化困境,陈功创新性地提出“常见病与罕见病并驾齐驱”的双轨发展策略。“我们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这一策略,在制定研发管线时,坚持罕见病和常见病同步推进。”陈功介绍,公司的研发管线中,001项目是脑卒中(常见病),002是亨廷顿舞蹈症(罕见病),003是渐冻症(罕见病),同时阿尔茨海默病(常见病)也是重点研发方向。

陈功认为,常见病药物研发能为企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以AD和脑卒中为例,中国AD患者约1600多万,脑卒中患者约1300多万,市场规模巨大。”他测算道,“如果每年能有1万名AD或脑卒中患者接受治疗,按40万元定价计算,年收入就能达到40亿元”。

“我们做常见病药物研发,不是为了放弃罕见病,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罕见病治疗研究。”陈功强调,在BD合作方面,他也调整了策略,强调“知己知彼”和“换位思考”。“我们不再盲目地与大药企谈合作,而是先研究对方的研发管线和战略方向,找到双方的契合点。”

面对挑战,陈功也制定下清晰的发展路径:2026年底争取拿到临床批件并启动一期临床,2027年完成一期临床、推进二期临床并达成BD合作,2028年提交港股上市申请。“我们的目标不是‘赚快钱’,而是做出能真正治疗神经疾病的药物,让患者告别‘无药可治’的困境。”陈功表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