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29日讯(记者 付静)在2025年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正式宣布,阿里云将定位为“全球领先的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这一战略升级不仅涵盖大模型“7连发”与AI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更将数据处理能力作为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此次大会上,阿里云推出全球首款基于CXL(Compute Express Link)2.0 Switch技术的PolarDB数据库专用服务器。该技术通过高速互连架构,实现了内存资源的“池化可共享、按需可调度”,将远程内存访问延迟压缩至百纳秒级,带宽吞吐量提升至数TB/s,彻底突破传统云原生数据库的内存与性能限制。
阿里云数据库产品事业部负责人王远指出:“CXL技术为云数据库摆脱单机内存限制提供了硬件基础,使云原生数据库正式进入‘计算、内存、存储’全解耦阶段。”这一创新攻克了长期制约数据库性能与弹性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在AI基础设施层面,阿里云正积极推进此前提出的三年投入3800亿元建设计划,并表示将追加投资,未来算力投入预计呈指数级增长。模型及应用层面,阿里云同步发布包括通义旗舰模型Qwen3-Max在内的七款大模型,提出打造“AI时代的Android”;夸克AI创作平台“造点”则成为国内首个支持音画同步视频生成的平台,率先接入通义万相Wan2.5。
数据平台方面,阿里云智能集团CTO周靖人宣布全面升级数据平台及数据库能力,支持多模态数据原生存储与处理。通过AI原生能力,用户可用自然语言直接控制数据分析,实现性能与性价比的极致优化。
王远在接受采访时强调,AI时代智能体将直接访问数据库,其访问频次、时间及工作负载模式与人类截然不同,这对数据库的灵活性与资源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为此,阿里云旗下瑶池数据库产品家族已瞄准AI机遇,今年2月推出的PolarDB新版本便集成了模型算子能力(AI in SQL)。
基于CXL的分布式内存池解决方案,PolarDB可实现与本地内存同等的低延迟、高带宽访问,同时通过多租户弹性模式降低运维成本,使云服务价格更具竞争力。据悉,该产品搭载英特尔至强6处理器平台,支持CXL 2.0内存池化与动态扩展能力。
作为由英特尔牵头制定的开放互连标准,CXL技术自2019年发布1.0规范以来,已演变为全球公认的设备互联标准,其生态核心成员覆盖海内外知名CPU、GPU及存储设备制造商。市场调研机构Yole预测,2028年全球CXL市场规模将达158亿美元。
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陈葆立表示,CXL技术未来将更加成熟,英特尔将持续与合作伙伴共享最新成果。从使用者视角,王远认为CXL将推动软件侧智能化调度算法的研发,形成“用户上云-规模化-生态强化”的良性循环。
谈及PolarDB与CPU厂商的合作逻辑,王远提出“数据引力(Data Gravity)”概念:随着数据积累,算力、服务与应用应被数据吸引,而非反向流动。他指出:“算力并非仅由GPU提供,CPU已形成强大存量生态。未来需充分发挥CPU算力,例如在小模型场景中探索端计算,这将是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