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人工智能(AI)时代,算力被视为推动科技进步的核心基础设施和“发动机”。随着全球AI应用的爆发式增长,算力需求持续攀升,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主战场。近日,安徽芜湖因规划建设中的“中华数岛”项目受到外媒关注,这座曾被视为“低调”的城市,正凭借算力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之一,芜湖的“中华数岛”不仅是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的核心区,更成为我国智算基础设施发展的新地标。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智算基础设施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我国智能算力主要分布在和林格尔、贵阳、芜湖等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等AI超一线城市,支撑着通用基础大模型训练及高并发推理应用。
今年3月,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将持续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年底实现60%以上新增算力在国家枢纽节点集聚。这一政策导向下,以芜湖为代表的数据中心集群,正成为大国科技角逐的关键力量。
加码:算力产业步入“收获期”
近段时间,芜湖算力产业频传捷报。9月20日,在2025世界制造业大会上,长三角枢纽芜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新成果:成功接入四大国家平台,并新增6家数据中心,包括移动云(淮南)算力中心、中国电信芜湖集群大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长三角(合肥)智算中心、中国联通长三角(芜湖)智算中心、长江之芯(中科曙光智算中心)及“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
“中华数岛”上的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 图片来源:芜湖发布
从规划到落地,芜湖算力产业正加速迈入“收获期”。作为安徽首个“东数西算”示范工程,“长江之芯”芜湖一体化智算中心已正式投用;今年4月,华为CloudMatrix 384超节点在芜湖数据中心规模上线,凭借算力、互联带宽、内存带宽等方面的创新,成为行业标杆。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芜湖集群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已接入34家数据中心,汇聚通算近640P、智算近2.6万P、超算33.3P、量子算力2070比特,形成“四算合一”体系,算力比特数和算力制式数均居全国首位。
大企业为何纷纷布局芜湖?“国家队”身份是关键。2022年,全国“东数西算”工程启动,构建“八大枢纽、十大集群”网络,芜湖成为长三角枢纽两大集群之一。此外,芜湖早在2017年便引入安徽省内唯一的中国电信集团级云计算中心,并以此为载体打造“芜湖数谷”,吸引大数据企业早期入驻。
“东数西算”工程枢纽布局示意图 图片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政策支持亦为芜湖算力产业注入强劲动力。根据赛迪顾问《IT云图2025中国算力区域竞争力研究》,2024年安徽算力产业发展评价居全国第7,其中产业吸引力评价排名第6,政策支持和载体情况均为强项。即将于10月1日施行的《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探索通用算力、智能算力、超级算力、量子算力融合发展。
特色:资源与协同的双重优势
算力产业对能源和气候要求严苛,芜湖凭借充足的能源供给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脱颖而出。安徽作为长三角唯一净供电量为正的省份,芜湖毗邻华东电网负荷中心,近年通过电网基础设施布局,为算力产业提供坚实保障。
但更关键的是,芜湖与长三角城市的协同效应。在“东数西算”格局中,西部数据中心主要处理后台加工、离线分析等低时延业务,而东部枢纽则承担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远程医疗等高时延业务。芜湖凭借光纤网络直达华东和中部热点城市,网络时延在10毫秒以内(上海、杭州约5毫秒,南京仅2毫秒),成为长三角汽车、工业、生物医药等高计算资源消耗企业的优先选择。
芜湖智算经济产业园 图片来源:新华社
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会提到,目前芜湖智能算力规模占全省70%,主要消纳方为基础大模型训练和智能驾驶等场景,客户包括科大讯飞、蔚来汽车、智象未来等。通过提供低成本、高效能的算力资源,芜湖正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协同网络。
华为的布局亦印证了这一点。今年3月,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透露,华东区域总部正在合肥骆岗公园建设中,同时已投入运营的华为云华东(芜湖)数据中心将为智能汽车研发注入算力,形成紧密的供应链配套关系。
突围:产业转型的新赛道
对芜湖而言,算力产业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产业转型的关键机遇。历史上,芜湖因制造业崛起为“安徽第二城”,但传统产业转型缓慢,奇瑞、三只松鼠、海螺水泥等代表企业均来自传统领域。转折点出现在汽车产业:2024年,奇瑞汽车出口114万辆,超越比亚迪成为本土销量冠军,助力安徽汽车产量登顶全国。
汽车产业成为芜湖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2024年,芜湖GDP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速6.4%,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0%,新能源汽车产量大增157.1%。但芜湖并未止步于此,市委书记宁波提出,在巩固汽车产业首位优势的同时,谋划数字经济、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四条新赛道。
图片来源:新华社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尽管拥有“国家队”标签,芜湖仍面临长三角多地的竞争:一体化示范区数字中心集群计划2027年智算规模达6万P,与芜湖目标相当;江苏盐城、浙江嘉兴、宁波等市亦发力算力建设。此外,芜湖在人才资源、产业基础、技术创新等方面与西部枢纽相比存在差距,电价较高,跨区域算力协调机制仍需完善。
芜湖市委书记宁波指出,城市发展狂飙突进的时代已结束,但芜湖仍需争先进位。从长三角41个城市经济总量排名来看,芜湖要进入前10才算挑大梁。随着算力赛道的切入,芜湖能否改写长三角产业格局?答案或许就在不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