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创未来

K时评:美国科技圈新动向,合作浪潮重塑全球格局

时间:2025-10-07 22:02:19 来源:财联社 作者:财联社

《科创板日报》(K时评 记者 徐杰)国庆长假期间,美国科技圈再次掀起合作热潮,一系列重磅合作相继浮出水面,预示着全球科技产业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重塑。

10月6日,OpenAI与AMD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协议,这一合作堪称AI行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GPU部署计划之一。根据协议,OpenAI将分阶段部署总计6吉瓦的AMD GPU算力,为AI模型的训练和运行提供强大支持。而AMD则向OpenAI发行至多1.6亿股普通股认股权证,双方通过“算力+股权”的深度绑定,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生体。

事实上,这仅仅是美国科技圈近期变革的一个缩影。自2025年下半年以来,科技巨头间的“合纵连横”已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据《科创板日报》此前报道,这些典型合作包括但不限于:

英伟达与OpenAI:英伟达斥资1000亿美元,与OpenAI共建总容量至少10吉瓦的超大规模AI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计划使用数百万片GPU支撑下一代AI模型的训练,预计2026年下半年将基于英伟达Vera Rubin平台启动第一阶段运营。

英伟达与英特尔:英特尔基于英伟达的需求定制x86架构CPU,并推出集成英伟达RTX GPU芯粒的全新x86SoC。同时,英伟达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向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并通过NVLink技术打通CPU与GPU的高效连接,实现性能的最大化。

英伟达与特斯拉:英伟达提供Isaac GR00T N1开源基础模型与Omniverse模拟平台,助力特斯拉Optimus在虚拟环境中实现运动规划与多机协作。双方还计划通过“自动驾驶技术+Blackwell芯片”的组合,提升机器人的实时决策能力。

甲骨文、OpenAI与软银:三方宣布在美国新建5座AI数据中心,未来三年投资将超过4000亿美元,旨在强化全球AI算力网络,为AI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供坚实基础。

此外,微软也是动作频频,围绕AI基础设施、行业垂直应用等领域与其他科技巨头展开广泛合作,共同推动AI技术的落地和应用。

不难看出,这些合作绝非简单的业务联动,而是资本、技术、场景、股权的全方面协同。既有千亿级资金的注入,也有底层技术(如芯片架构、开源模型)的共享,更通过股权绑定(如AMD对OpenAI的认股权证、英伟达+英特尔)组成紧密的共同体。这种“抱团突破”的模式,本质是通过资源整合加速技术迭代,一旦形成突破,或将再次重塑全球科技产业格局。

反观国内,近年来华为、阿里、腾讯、字节、京东、百度、小米、美团等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芯片等诸多领域实现了显著的自主突破,为国家科技自主、产业升级以及社会就业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然而,横向对比来看,科技巨头间的实质性战略合作仍寥寥无几,反而在即时零售、AI应用等领域展开激烈的同质化竞争,甚至可能存在“赢者通吃”的封闭心态。

不可否认,竞争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但从企业经营逻辑与科技发展规律来看,合作才是突破关键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核心路径。科技领域的伟大创新,往往诞生于跨领域的交叉融合。这需要我们整合不同创新主体的“长板”——有的掌握底层算力,有的深耕行业场景,有的拥有数据资源。唯有通过合作将这些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长板集群”,而非陷入“短板制约”的困境。

面对美国科技圈的“新玩法”,我们不必简单以“国家层面”的对抗视角审视。但就从企业自身经营需要出发,合作的价值远大于零和竞争。国内科技企业需要更大的包容度与开放度:在新兴产业(如人形机器人、智能体)与未来产业(如量子计算、脑机接口、超导材料)领域,打破“自我王国”的壁垒,实现巨头间的深度协同。同时延续“大与小”的合作生态,让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巨头的资源优势互补。

未来的科技绝非单一工科范畴,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大综合体系。其发展规律注定需要更多协同——尤为需要在“策源创新”与“产业落地”两端下功夫,通过合作增强自身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是选择“竞争优先”还是“合作先行”?这需要国内科技圈重新审视。毕竟,全球科技“马拉松”的终极赛场,拼的不是单一企业的“赢者通吃”,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的“共赢”,以及关键领域的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