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浪潮中,一位37岁的科技圈前红人王自如,因一纸对赌协议背负上亿元债务,从昔日的创业明星沦落到卖房还债、出行靠绿皮车、用餐靠泡面的境地。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创业者的生存困境,更揭示了资本游戏中暗藏的致命陷阱——当创业梦撞上对赌协议,多少人最终成了资本的抵押品?

王自如的债务危机并非源于产品滞销,而是十年前创业时种下的苦果。当时他获得雷军、OPPO等资本大佬的投资,却签署了堪称“卖身契”的对赌协议:若未达成业绩目标,创始人需以个人资产兜底。当公司未能实现预期增长,上海曙晖等投资方立即启动强制执行程序,法院判决其赔偿3629万元。这仅是冰山一角,股权纠纷、员工赔偿等连带债务如滚雪球般累积,最终将债务总额推至亿元级别。

王自如的遭遇并非孤例。罗永浩的锤子科技、丁磊投资的“点心OS”、朱啸虎参与的多个项目,都因对赌协议陷入困境。投资机构表面宣称“扶持创业”,实则通过保本条款将风险转嫁给创始人。这种变相的“放贷生意”正在摧毁创业生态:当企业未能上市,创始人便需用个人资产偿还投资,导致无数创业者倾家荡产。

2021年,34岁的王自如加入格力,由董明珠亲自拍板推进年轻化改革。他试图用“用户体验”“流程优化”等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制造企业,却遭遇内部强烈抵制。安装工抱怨流程繁琐,经销商转投京东进货,改革派与保守派的矛盾日益激化。尽管两年半收入超百万,但在亿元债务面前不过杯水车薪,最终黯然离场。
离开格力后,王自如试图通过AI内容创业翻身,甚至将社交媒体账号更名为“王自如AI”,试图打造个人IP。然而几期视频播放量平平,转型计划迅速搁浅。如今他加入TCL旗下AR眼镜公司雷鸟,从高管沦为打工人。更耐人寻味的是,雷鸟与格力在渠道、电视业务上存在直接竞争,这种“投敌”行为背后,或许隐藏着更复杂的资本博弈。

王自如的案例折射出中国创业生态的畸形发展:风险投资不再承担风险,而是通过保本条款将创业者变为债务奴隶。当项目失败,资本方可以全身而退,创始人却要卖房卖车、倾家荡产。这种“只赚不赔”的资本游戏,正在摧毁中国创新的根基。每一个被迫回购股份的创业者,都在用血肉之躯为资本保本。

这场亿元债务风暴,不仅是王自如个人的悲剧,更是中国创业者的集体警示。当资本将创业者变为抵押品,当对赌协议成为创业标配,我们是否该反思:这样的创新生态,究竟在为谁创造价值?

卢松松,自媒体人、短视频博主,专注草根创业圈、科技互联网、自媒体与短视频行业动态。关注我们,看清创业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