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凉薄,有时就藏在最亲近的关系里。最近,香港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刺痛了无数人的心。
8月6日,香港房屋署职员在寻找一位失联许久的女住户时,意外在她家中发现了一具已然化成白骨的尸骸。经证实,这具尸骨正是77岁的袁阿婆。
调查人员发现,房中留下的购物收据显示的日期在2023年11月底,在此之后,再无任何更新的物件。据此推算,老人已经去世至少一年半了。由于家中没人察觉,也无人探望,她最终就这样化成一具白骨摊在屋里。
事实被揭露后,警方紧急联络了老人的两个儿子。两天之后,才有两名男家属前来办理手续,之后便默然离开。有邻居表示,袁阿婆多年以前就搬到此处一个人住,而两个儿子也早已移民海外,彼此联系甚少。
这桩悲剧在网上引发热议后,不少网友感慨:“竟然有儿子,却快两年没联系,养儿防老似乎真成了一个笑话,亲情怎能如此淡薄,何其悲哀.......”
人老了,现实有时就是这般残忍。父母捧着一颗滚烫的期待,最终接住的却是一手冰凉的失望。人总以为父母与儿女之间血浓于水,但有时这份亲情,也会变成风一吹就散的细烟。
人到晚年最痛苦的莫过于:
高估了子女的孝心,低估了人性的凉薄
“孝”这个字,在甲骨文的写法中,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就像老人扶着孩子的肩。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化就崇尚孝道,子女应当让年迈的父母有所依靠,让父母身心皆安。
可残酷的现实中,常常是老人扶着墙,孩子扶着手机;老人靠着病床,子女想着利益,两不相干。北大临床医学博士薄世宁医生曾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
一位结肠穿孔的老人,因为肠破裂,引发了腹膜炎,导致了休克,紧急送医治疗。医生检查后发现,老人抢救成功的概率非常大,只要尽快接受治疗,身体就会渐渐康复。
了解了老人三个儿子的情况后,医生也得知,这三个孩子不管是从工作,还是穿衣打扮上来看,经济状况应该都不错。大家都以为,老人最终的抢救效果会很好。
但老人的儿子们却犹犹豫豫、不慌不忙,对于治疗的态度都不太积极。有个儿子一直询问药物的报销,计算治疗需要花费多少钱,每个人需要花多少;还有个儿子更是直言,父亲曾经说过,如果自己得了大病,就不用治了,所以是不是治疗的意义不大。
医生听后也再次告知他们,以目前老人的情况来看,积极治疗后好转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可最后三个儿子还是商量决定,选择把父亲拉回了家,放弃治疗。
讲完这段案例后,薄世宁医生谈到一个感悟:“疾病有时候就像无底洞,它会吞噬人们的耐心、爱心,以及亲情。”
现实就是这样,人生遭遇风霜的瞬间,往往也正是验证人心的时刻。不禁想起那个读完后深感痛心的故事,老人在家摔倒了,划伤了自己,打算去医院打破伤风。
因为说着方言,值班的大夫尽力沟通后还是听不懂老人的诉求,并且在检查后发现,老人身上的伤口很严重,这边只能简单处理下,然后让家属送去大医院治疗。
可医护人员在给老人的孩子打去电话后,却迟迟没等到老人家属的到来,电话那头也变成了无人接听的状态。众人见状只能先安抚老人:“再等等,你儿子就来了。”
老人听闻摇了摇头说:“他不会来的,我走的时候告诉他‘我受伤了,要去医院’,他就坐在炕上,不下来。”那天直到换班,老人的儿子也未出现,仿佛事不关己,仿佛受伤的人与自己毫无关联。
人到晚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等到老了才发现,子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孝顺。谁能想到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女,最后也会用利益的多少来计算亲情的重量。
谁能料到至亲之人,在漫长岁月的流转中,有一天也会变成极度冷漠的相处模式,就像是此生从未相识。
人性的凉薄,或许就藏在最亲近的关系里。那些被孝顺包装的自私,那些用忙碌掩盖的冷漠,终究会在某个飘雪的清晨,变成父母床头那杯凉透的茶。
俗话说得好,感情走到最后,全凭良心。某种程度上来看,亲情也是如此。人生在世,最可悲的就是因为走得太远,所以一路丢弃过往,才走到半道就丢了。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
父母半辈子活得孤苦无依,儿女后知后觉才懂悔恨
之前网上有则监控视频热度很高,看哭了很多人。儿子为了能及时了解老人的情况,给远在老家的母亲装了监控。
在那之后的许多天里,他常常看到母亲一人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有时候也会在监控下坐大半天。直到有一天,母亲对着监控里喊道:“儿子,你能抽空回来看一看妈吗,我一个人坐在屋里,每天想你们,你就不想我吗?”
听到母亲的诉说,儿子也赶忙回应:“妈,我也想你。”母亲发现得到儿子的回应后,立马又补充道:“我不知道还能活几年,你爸走了两年多。我一个人没什么盼头,只盼着你们回来看我。”
母亲的一番话,让儿子心酸不已,提到这些年欠缺的陪伴,愧疚不止。李宗盛曾在《新写的旧歌》里,写下那封和父亲和解信,但父亲却再也听不到那些忏悔了。
李宗盛年轻时,跟父亲的关系比较僵,多年以来都对父亲抱有怨恨。大半生匆匆而过,他终于渐渐成熟,也一点点读懂了父亲的用心和爱,可父亲已不在人世。
这些年他们父子之间,没有多少温情,到头来留下的只有数不尽的遗憾,和为人子女心底难以抹去的痛楚。一句句“爸,我想你了”,父亲听不到了。
一声声“来不及说的千言万语”,终究成了后半辈子常伴的悔恨。就像他在歌中唱的:等到好像终于活明白了,已来不及。他不等你,已来不及;他等过你,已来不及。
文学家季羡林在散文《永久的悔》中,道尽了天下儿女的心声:“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於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世间最残忍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反转。父母在时,我们总把“奋斗” 当借口,点点滴滴都要权衡利弊。父母走了,当你在遗物里,细数过往的回忆,终会拼凑起他们晚年的孤独,也会因为迟来的醒悟让自己活在痛苦中。
后悔明白的太晚,后悔没有早日尽孝,后悔把亲情看得太轻,后悔忘记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一个家庭的悲哀,从不是贫穷或疾病,而是父母在孤独中耗尽最后一丝温暖,儿女却在回忆里打捞碎片时,才懂得那些被忽略的瞬间有多珍贵。
《百年孤独》里说:“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帘子撤了,你才看清,原来死亡并不遥远,而悔恨比死亡更锋利。趁人还在时,不要等,不要让离别叫醒“沉睡”的自己,不要用失去换回断裂许久的亲情。
今生能成为一家人,是几世修来的缘分,珍惜相聚的时光,多陪陪父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作为儿女,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不让父母的晚年,活得孤苦无依;更别再让父母余生的时光,在等待和煎熬中,一点一滴被耗尽。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靠谁养?
作家余华说:“人活一辈子,谁会没病没灾,谁没个三长两短?遇到倒霉的事,有准备总比没准备好。聪明人做事都给自己留后路。”
深以为然。到了人生的后半场,若是子女孝顺、阖家幸福、衣食无忧,的确是晚年之幸。可若是儿女常年不曾联系一次,老伴也先走一步,那么提前为自己多做打算,才是晚年最好的保障。
当你老了,走不动了,多给自己准备几条退路,余生才能多一些安稳。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老了之后,如何养老才是最稳妥的方式?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胡湛这样总结:“第一,要有钱,虽然很庸俗,但这是必需的;第二,要有人,有子女更好,没有子女的话,有朋友也行,或者就是有足够的钱,让你买到专业的护理服务,有人能照顾到你;第三,会玩,得有自己的生活态度。”
究其根本,正是劝告当下的老年人,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应当把生活的主动权早早掌握在自己手里。早早学会规划退路,懂得给自己撑伞,养成这3个养老观,至关重要。
(1)守住房本钱袋,建立养老基金:有一个遮风避雨、舒舒服服的房子住,晚年就有归宿,身安心里也踏实。很多人觉得谈钱伤感情,却忘了没钱更伤亲情。与其把晚年押在子女的良心上,不如提前规划,存好足够的养老基金。记住一个原则:养老钱不能用来给子女买房、创业,这笔钱是你的“救命钱”,更是“体面钱”。
(2)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不必再固守传统养老观念,可以尝试新型养老模式:比如抱团养老,和老友、邻居组建一个新的“家庭”。之前就看到有个“银发互助小组”,12 位老人凑钱租了套三层小楼,每人每月交 2000 块,轮流做饭、打扫卫生。谁不舒服了,其他人轮流照顾;谁家子女来了,大家一起包饺子。有老人坦言称:“比住养老院热闹,比一个人在家安心。”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可以从兴趣相投的朋友、信任的邻居开始,三五人组成小团体,平时互相照应,生病时轮流陪伴。
(3)稳住心态,守好健康,有忙有闲,乐得自在:在健康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出去旅游,和朋友相约,去看看之前一直想看,却没看过的世界。也可以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拓宽晚年生活的宽度,增添生命中快乐的长度。平时不忘多锻炼身体,可以去公园散步、跳广场舞、练习八段锦等,多参加社区活动,拥有专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当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内心的孤独也会渐渐消散,日子才会过得越来越有生机。
人到晚年,最清醒的活法,是承认人性的复杂,然后依然热爱生活。别把子女当救命稻草,他们也有自己的浪潮要渡;别把养老金当废纸,它是你最后的铠甲。愿你老了,走不动了,依然有选择的权利:可以住进儿女家,也可以住进风景里;可以靠退休金,也可以靠老朋友;可以被照顾,也可以被需要。
批注:人生的下半场,拼的从来都不是孩子,而是身体健康和手里有钱。我们要为自己打算,从容面对衰老,坚定地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让人生的最后阶段也能温暖而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