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国新能源突破:潘锦功发电玻璃技术引美国恐慌

时间:2025-09-19 20:47:13 来源:老范谈史 作者:老范谈史

近年来,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潘锦功的发电玻璃技术引发了全球关注,甚至让美国感到恐慌。这项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能源格局,更彰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潘锦功被誉为继钱学森之后的又一位科技先锋,他的坚持与成就,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注入了强大动力。

潘锦功研发的发电玻璃技术,采用碲化镉材料制成薄膜,贴在玻璃表面即可将阳光转化为电能。这种技术不仅效率高,还能在阴天持续发电。据测算,如果在中国广泛推广,仅改造部分建筑玻璃,其发电量便可相当于三座三峡大坝的总和,这一数据令全球能源界震惊。

面对如此颠覆性的技术,美国表现出极大的焦虑。他们深知,一旦这项技术被中国全面掌握,美国的能源优势将受到严重挑战。因此,美国不惜采取各种手段试图阻止潘锦功回国,甚至提出了一系列无理要求。然而,潘锦功始终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技术带回了祖国。



潘锦功:从基层到新能源领军人物

1964年12月,潘锦功出生于四川一个普通家庭。尽管条件有限,但他从小展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学习热情。1978年,年仅14岁的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天之骄子。

大学毕业后,潘锦功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前往大庆油田担任测井队长。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带领团队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随后,他调入外经贸部计算中心,开始接触国际贸易计算系统,并逐渐将研究重心转向能源计算领域。

1996年,潘锦功赴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攻读电子电气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专注于太阳能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碲化镉材料的应用。他发现,这种材料可以制成超薄薄膜,贴在玻璃上即可发电,厚度仅为头发丝的1%,转换效率却超过16%,远超许多传统材料。



2008年,潘锦功在新泽西理工大学创立了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研究中心,并担任常务副主任。他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于2010年11月发表论文,正式提出发电玻璃概念,转换效率达到16.18%。这一成果被美国大学教材收录,引起了美国能源部的高度关注,并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在美国期间,潘锦功拒绝了多家公司的高薪聘请,专心致力于技术研发。印度曾出价一亿美元购买专利,美国企业也提出两千万美元的收购方案,但他始终不为所动。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学成回国,为中国能源发展贡献力量。

潘锦功的成长历程,是典型的海归人才发展路径。他从基层起步,逐步走向国际前沿,始终将国家需求放在首位。这一成就不仅源于个人努力,也得益于中国教育体系的开放和留学政策的支持。



美国阻挠潘锦功携技术归国

2011年,潘锦功决定回国发展,这一决定引发了美国的强烈反应。他们不愿重蹈钱学森事件的覆辙,于是对潘锦功提出了各种无理要求。

美国能源公司首先以重金诱惑,开出两千万美元购买专利,并许诺高薪职位和绿卡。能源部官员甚至提出给予两亿美元研究基金和公民身份。然而,这些诱惑对潘锦功来说毫无吸引力,他坚定地表示要回国。

当他准备离开时,美国开始设置重重障碍。机场安检时,以安全审查为由多次阻止他登机,签证申请也被反复驳回。实验室被直接封锁,设备遭到破坏,理由是保护国家安全。



更过分的是,美国商务部将碲化镉薄膜技术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禁止他携带设备或数据U盘出境。甚至有猎头公司联系他的妻子,许诺洛杉矶豪宅,试图从侧面施压。印度也不甘寂寞,先出一亿美元购买专利未果后,便在国际上散布谣言,声称这项技术应共享给发展中国家,实则是想不劳而获。

2011年5月17日,在纽约机场,美国派十几人拦截潘锦功,拉扯他的护照,以各种借口拖延时间。中国驻美大使馆及时出面协调,通过外交渠道施压,美方最终勉强放行。他仅带了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样品,藏在行李中,顺利回国。



美国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他们想保住能源技术垄断地位。当时,全球碲化镉市场被美国First Solar公司牢牢控制,该公司拥有两千名员工。而潘锦功的团队规模虽小,但潜力巨大。

美国参议院前多数党领袖哈里·里德甚至亲自前往中国工厂游说,表示愿意出资45亿美元支持他去美国发展。同年7月1日,美国能源部真的为碲化镉项目提供了45亿贷款担保。然而,潘锦功并未动摇,坚持留在国内发展。

美国的这些无理要求,暴露了他们在人才和技术上的焦虑。他们深知,失去钱学森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如今不想再失去第二个。潘锦功的坚持,不仅依靠个人意志,也得益于中国外交的支持,否则他很难顺利脱身。

这一事件反映了中美科技竞争的本质。美国试图通过行政手段阻止人才流失,而中国则依靠市场和政策吸引人才回流。潘锦功回国后,美国公司不得不前来谈判合作,他的专利甚至输出到了德国、日本,迫使美方做出让步。



潘锦功回国后的发电玻璃项目

2011年,潘锦功回到成都,创立了中建材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致力于发电玻璃技术的产业化。然而,国内起步阶段困难重重,技术过于超前,投资者普遍持观望态度。他四处筹集资金,好不容易凑齐七千万,却遭遇高管私吞跑路,公司账上仅剩7200元。

2013年左右,公司陷入最艰难的时期,工厂被查封四次,媒体指责他为骗子,工商局还不批准“发电玻璃”商标。银行催贷,团队人心涣散。但他咬牙坚持,亲自调整生产线,将转换效率稳定在15.8%。那时,他和团队在厂里住了三个月,改进预处理配方,攻克浮法玻璃标准问题。

国家看到了这项技术的潜力,四川省提供近5000万支持,2015年将其纳入国家核心竞争力重大工程包,中央财政批复1.59亿专项资金。这无疑为潘锦功雪中送炭,让他得以喘息。2017年8月,世界首块1.92平方米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下线,转换率达到16.18%。



2018年,全球首条大面积生产线投产,单组件功率超过260瓦。该技术应用于北京冬奥会场馆,助力绿色建筑发展。2019年,他荣获中国第二届杰出工程师奖,项目还在人民大会堂展出。

潘锦功选择在四川扎根,是因为当地工匠精神浓厚,三线建设时期聚集了大量科技工作者,适合沉心搞产业。发电玻璃不仅具备发电功能,还能滤光减污染,成本低廉,寿命长久,几年即可回本。如果改造中国10%的建筑玻璃,其发电量将相当于三峡大坝。



如今,潘锦功团队继续迭代产品,从单色发展到多彩、仿石材,实验室效率达到20.46%,生产线效率保持在16.18%。2023年,他担任成都大运会火炬手,2024年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公司在德国和日本设立了办事处,通过专利授权输出技术,军工应用也在推进中,未来甚至可能应用于光伏高速充电领域。可以说,这项技术打破了美国的垄断,使中国从建材大国迈向电子玻璃强国,潘锦功功不可没,但也离不开国家体系的支持。



发电玻璃技术的落地与应用

潘锦功的发电玻璃技术一经落地,便开始改变中国的能源面貌。传统太阳能板占地面积大,而建筑玻璃则大量闲置。这项技术使墙壁变成发电站,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能高效发电,且成本低廉。

在全球CdTe电池市场中,美国First Solar公司曾长期垄断。潘锦功团队虽然人数较少,但聪明才智过人,专注于大面积玻璃的研发,使生产效率提高了50%,减少了接线死区。2010年前,他们借鉴潘锦功的建议,将转换率从16.5%提升至21.5%。但中国版的大玻璃更适应国情,一年发电量可达260-270度,三四千块玻璃的发电量便相当于一口油井。



该项目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四川工厂试产阶段仅需55秒即可生产一块玻璃,批量供应市场。其减碳效果显著,每年可减少50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符合中国的双碳目标。在国际上,美国公司前来谈判合作,印度想不劳而获的企图落空,只能进行技术交流。潘锦功强调技术换技术,但核心绝不外泄,这一态度务实而坚定。

未来,这项技术有望应用于电动车充电、军工等领域,潜力无限。它将使中国的能源安全更加稳固,全球能源格局也将因此发生改变。潘锦功并未停步,而是继续推进拓扑材料的研究。可以说,人才回流是大势所趋,美国的无理要求挡不住中国崛起的步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