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美关系迎来静悄悄的大逆转!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主动致电中国防长董军,明确表态“美国不寻求与中国冲突,不寻求政权更迭,更不寻求扼杀中国”。这一表态被前美国国防部高级官员施灿德解读为“美国对华政策的重大转变”,标志着特朗普政府开始寻求与中国的“共存”之道。
北京香山论坛通气会现场
更引人关注的是,中方随后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特殊晚宴,一位75岁的解放军老将军罕见出山,向全球发出共建和平的倡议。这场晚宴背后究竟暗藏什么玄机?这位老将军又是何许人也?
美防长主动示好,政策转向“共存”
2025年9月9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与中方防长董军进行了特朗普第二任期以来的首次通话。在通话中,赫格塞思明确表示:“美国绝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也无意寻求中国政权变更或扼杀中国。”这一表态被施灿德称为“美国政策的重大转变”,标志着特朗普政府正在调整对华战略。
然而,赫格塞思在示好的同时,也强调要保护美国在亚太的“切身利益”。这种矛盾态度暴露了美国既想缓和关系又不愿放弃霸权的复杂心理。
美国为何突然认怂?军事经济双重压力
美国此次主动示好,实属迫不得已。军事上,美军根本没做好与中国开战的准备。美国新任空军部长迈因克直言:“美军面临严重的战备问题,包括资金不足和装备陈旧,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解决。”
赫格塞思发言资料图
经济上,美国更是焦头烂额。核心PCE通胀率飙升至3.5%,消费者支出增速跌至1.8%,特朗普支持率从年初高峰跌至42%。更严重的是,美债危机迫在眉睫。6月份到期国债高达6.5万亿,2025年整年到期的国债有9万亿。日本大量抛售美债,美联储也跟着减持,逼得特朗普不得不寻求与中国缓和关系。
中方回应坚定有力,划出两条红线
面对美方的示好,中方回应淡定从容。防长董军在通话中明确告知美方:“任何‘遏制、威慑、干涉中国’的图谋都绝对行不通。”他还划出两条红线:一是反对“以武助独”,二是捍卫南海主权。
这种坚定立场背后是中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支撑。就在通话前,中国刚刚举办了九三阅兵,展示了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群和新型洲际弹道导弹等先进装备,充分证明中国有能力捍卫国家利益。
75岁老将军出山,力推和平共存
在美防长通话后,北京举办了一场特殊晚宴,75岁的解放军老将军罕见出山,向全球发出和平倡议。虽然公开信息未明确提及这位老将军的具体身份,但根据中方一贯的外交风格,这种安排显然经过精心设计。
特朗普参加会议资料图
回顾历史,中国领导人善于通过非正式场合传递重要信号。如周恩来总理1954年宴请卓别林推广和平理念,毛泽东主席1962年与溥仪共进年夜饭展现包容胸怀。这次晚宴很可能延续了这一外交智慧,通过轻松氛围传递严肃信息: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
这位75岁老将军的出山更是意味深长。在中国军队中,资深将军往往象征着经验、智慧和稳定性。他的出现既展示了中国军队代际传承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中国对和平的珍视。
中美关系进入新时代,共存成为必然选择
从特朗普第一任期的“极限施压”,到现在的“寻求共存”,美国对华战略正在发生重大调整。这种转变不是因为他们突然变得友好,而是因为他们终于认清了一个现实:中国是搬不走的邻居,遏制中国只会让美国自己付出沉重代价。
贸易战中“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教训,科技战中“卡脖子”反而催生中国更快的创新,都让美国意识到对抗没有出路。正如施灿德所言:“有些话特朗普说不出口,必须有人替他说,而这句话的名字叫‘共存’,姓氏是‘被迫’。”
中方态度坚定,欢迎对话但不牺牲原则
中方的态度始终清晰而坚定。中国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主张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中国深知中美两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广阔合作空间,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机遇。
中国欢迎对话,但绝不会牺牲原则;中国开放合作,但绝不会放弃底线。这种既包容又坚定的态度,正是大国自信的体现。
中美共存时代到来,国际社会共同期待
回过头来看,中美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美国前国务卿鲁比奥曾表示中美正进入“战略稳定期”,复旦大学黄仁伟教授更预见中美将处于长达约30年的战略相持阶段(2021-2050年)。
这个阶段的核心特征是双方力量相对均衡,任何一方都不具有压倒性优势。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呈现对抗性与合作性并存的特点,但正如中国领导人所指出的:“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
总而言之,美防长的通话和中方的晚宴标志着中美关系迎来重要转折点。美国被迫承认与中国“共存”的必要性,中国则以自信和开放的态度回应。这位75岁老将军的出山,象征着中国愿意用智慧和经验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中美共存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