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近年来,抗战剧市场鱼龙混杂,虽然不乏优秀作品,但“抗日神剧”的泛滥却让观众直呼“血压飙升”。从“手撕鬼子”到“裤裆藏雷”,这些荒诞的剧情将严肃的历史题材变成了闹剧,令人哭笑不得。
不过,今晚即将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的抗战大剧《阵地》,却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期待。这部由冯绍峰、李晨、徐璐、王丽坤领衔主演,王劲松特别出演的剧集,从预告片来看便透着一股“不一样”的气息,值得观众蹲守。
《阵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沿袭“神仙打鬼子”的老套路,而是将镜头对准了一群特殊的“战士”——手无寸铁的文化人。故事背景设定在1938年至1944年的桂林,山河破碎之际,这群人没有拿起武器,却用手中的笔筑起了一道“精神长城”。
预告片中,周恩来斩钉截铁地说道:“党中央决定,办一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到桂林去,构筑文化抗战的阵地!”话音刚落,夏衍(冯绍峰饰)、郭沫若(王劲松饰)等文化人紧紧握手,田汉(张博饰)也带着一群爱国文人奔赴桂林,投身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段剧情并非虚构,而是有着真实的历史原型。当年,在共产党的领导和周恩来的直接安排下,李克农、夏衍等骨干南下桂林,建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并复刊了《救亡日报》。
从预告片来看,《救亡日报》的创办无疑是核心剧情之一。编辑部在炮火中摇摇欲坠,文化人们却依然坚持校稿印报;一篇篇文章掷地有声,既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又揭露了敌人的丑恶行径。
前线战士拼刺刀,后方文人用文字唤醒人心——这种视角的抗战剧,确实不多见,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期待。
题材选得好,演员阵容更是强大。清一色的实力派演员,仅看预告片中的片段就让人觉得“过瘾”。
冯绍峰此次饰演夏衍,戴着一副圆框眼镜,文人儒雅的气质跃然屏上,但眼神中的坚定却藏不住。他一向是“剧抛脸”,《知否》中的顾廷烨豪横又深情,让人记忆犹新。此次饰演睿智且有信仰的夏衍,相信他能将文人的风骨演绎得淋漓尽致。
李晨饰演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李克农,眼神中满是警惕,一看就是在敌占区摸爬滚打出来的。他常演主旋律作品,《八佰》《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都有他的身影,与这类角色堪称“天作之合”。此次饰演要在刀尖上保护文化人的李克农,那种紧绷的氛围感被他拿捏得死死的。
最让人惊艳的当属老戏骨王劲松,他特别出演郭沫若,一开口演讲,气场便直接镇住了全场。他的演技从未让人失望过,《大明王朝1566》中的杨金水圆滑又藏着情义,《破冰行动》中的林耀东表面稳如老狗,心里却全是坏水。此次饰演郭沫若,举手投足间都是文人的豪情,老戏骨的演技果然令人开眼。
除了几位主演,配角也全是熟面孔:徐璐饰演任素宁,王丽坤饰演地下党员安娥,张博饰演田汉。预告片中,田汉激情澎湃的样子简直像从历史照片中走出来的一般。再加上王乐君、郭广平等老戏骨的加盟,这演技阵容堪称“天花板”,想想他们飙戏的画面,就让人激动不已。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部剧的名字,心里还犯嘀咕:“文化抗战?会不会太‘素’了?不懂那些文人的观众,能看进去吗?”
但看了预告和介绍后,我立马“真香”了。主创团队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直接采用了“双线叙事”的手法。
一边是前线战士与鬼子硬刚,飞机炸、炮火轰,紧张得让人攥紧拳头;另一边是文化人在后方与敌人斗智斗勇:办报纸要躲搜查,排话剧要防破坏,每一步都如走钢丝般惊险,悬念拉满。
这一招实在太聪明了,既让剧情有了爽点,又能让人明白“文化抗战”并非空话。正是后方的文字给了前线战士底气,两条线拧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抗战。
在我看来,《阵地》不仅是一部电视剧,更像是一次“历史复盘”。
它让我们看到,在民族危亡之际,文化这个武器有多么重要:它能聚人心、能鼓斗志,能让一群人在绝境中攥紧希望。
放到现在,这不就是在说“文化自信”吗?将先辈的精神传承下来,用文化筑成新的“精神长城”,这才是好剧该有的样子。
既能让人看得过瘾,又能让人琢磨点事儿——这样的抗战剧,才叫真・好剧。《阵地》这波,我先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