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前脚刚从马来西亚离开,中、印、日、韩四国代表便紧随其后,齐聚同一栋会议中心。这场会议并非东盟峰会的延续,而是时隔五年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领导人会议的再度登场。
RCEP,作为以亚洲为核心、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此次会议的召开时机颇为微妙。特朗普在马来西亚留下了一连串关于“关税、协议、表态”的议题,而亚洲主要经济体则选择转身坐下,召开了一场没有美国参与的“小会”,聚焦合作、韧性与未来。这不仅是一场贸易会议,更象征着亚洲开始自主制定规则的新篇章。

RCEP的重启,由东盟主导,中国则扮演了关键推动者的角色。该协定最早由东盟十国发起,但真正使其得以推进的,是中国这个强大的“发动机”。2020年,十五国正式签署协议,成员国经济体量约占全球GDP的30%,彰显了亚洲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潜力。
五年后,RCEP再度开会,不仅象征着经济一体化的重启,更是一种政治宣言。在美国“对等关税”政策引发全球通胀、局势动荡的背景下,东盟希望通过规则重建,恢复稳定局面。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直言:“我们要打破经济和外交的分割,让东盟在动荡中保持团结。”印尼总统普拉博沃也强调:“RCEP不是文件,而是抵御外部冲击的盾牌。”东盟正致力于重建秩序,避免再次被外部势力牵制。

回顾历史,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第一件事便是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并声称“美国不需要被别人占便宜的协定”。然而,八年后的今天,当他重返白宫时,却发现亚洲人早已自己摆好了桌子,准备迎接新的合作机遇。
如今,RCEP已成为新的贸易主轴,而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反而成了东亚经济的催化剂。据东亚论坛测算,美国关税政策导致东南亚GDP下降2.3%,就业减少5.9%。相比之下,如果RCEP全面实施,东盟GDP可增长1.9%,就业提升2.1%。这一鲜明对比凸显了特朗普政策与亚洲合作模式的巨大差异:他搭的是墙,而亚洲织的是网;他退出的是协议,而亚洲建立的是共识。
此次会议上,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四国罕见同框。尤其是印度,尽管在2020年退出了RCEP谈判,但此次派出高级代表参会,被视为“重返信号”。东亚四大经济体的同时现身,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息:去风险化并不等同于去中国化,脱钩也不代表孤立。
会议达成了三项重要共识:一是坚持开放合作,反对单边关税;二是加强区域供应链韧性,推动本地产业配套;三是探讨数字贸易与能源安全合作机制。这些共识不仅体现了东亚国家的共同利益,也预示着RCEP正从经济机制向战略联盟的雏形转变。

中国在RCEP中的角色正在从参与者转变为规则塑造者。作为RCEP最大成员国,中国不仅是该区域的“稳压器”,更是推动共赢贸易的关键力量。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国均在RCEP框架下与中国签署了新一轮合作计划,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经济联系。
中国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造”,这一转变对特朗普而言,或许是他最不愿看到的结局。他离开后,亚洲反而坐得更稳了,以RCEP为平台,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捍卫开放秩序。没有美国,却有更完整的亚洲。五年前,美国退出TPP;五年后,亚洲人把自己的规则写进了RCEP。这场“小会”,或许才是亚太真正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