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期内保荐人入股的企查查,并不差钱。
作者 | 资市分子
10月9日,央行江苏省分行公示,企查查因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被处以罚款1万元;魏某莉(时任企查查征信业务部征信业务主管)对以上违法行为负有责任,被罚款300元。
第二天,企查查招股书挂网,目前进入已问询阶段。这也是继启信宝之后,又一家冲刺上市的同行。
经过近12年发展,国内商业数据查询市场形成了“三查一宝”(企查查、天眼查、爱企查、启信宝)的竞争格局。
作为数据贩卖商,企查查低成本从各级政府部门、司法机关、行业协会、合作伙伴等渠道获取海量企业公开信息,进行数据清洗、聚合、包装处理后,形成标准化的信息产品,卖给个人和企业。
这笔生意有多赚钱?
2024年,企查查收入7.08亿元、净利润3.17亿元,净利率44.7%,毛利率达88.81%,接近茅台。公司账上根本不差钱。
企查查赖以生存的信息产品本身,却始终面临多方面质疑甚至法律纠纷。
01
频繁的纠纷投诉
企业信用报告显示,企查查近年因名誉权纠纷、侵权责任纠纷等诉讼众多,平台记录的立案信息高达151条。
中国裁判文书网还显示,不少个人、企业也曾因企查查披露的信息,将其起诉至法院。

(图片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资市会截图)
据报道,2024年,成都某光学公司因企查查平台错误展示其不存在的诉讼与行政处罚记录,导致一项重要商业合作被迫中止。随后该公司通过公证取证并发送律师函成功促使平台删除不实信息。
2019年5月5日,企查查向用户推送了“蚂蚁微贷公司新增清算组成员应君”的信息,并将该信息的风险级别列为“警示信息”,引发较多关注。
随即蚂蚁金服紧急做出澄清,表示消息不实,蚂蚁微贷自成立以来,一直正常经营,经营状况良好。上述清算信息其实是2015年的历史信息,2016年初,蚂蚁金服已向工商部门提交终止清算,继续正常经营。
此次“乌龙”事件也让企查查与蚂蚁金服对簿公堂。蚂蚁金服(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蚂蚁微贷(重庆市蚂蚁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主张企查查(苏州朗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实施了商业诋毁及不正当竞争行为。

(图片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资市会截图)
黑猫投诉平台上,也有不少用户反映企查查的信息不准确问题。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平台,资市会截图)
有用户投诉称:企查查平台中湖南唐筑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的法人显示是我的名字,且与我其他企业做了关联。事实上我与这家公司没有任何关系,我目前正在谈投资……导致我与合伙人之间产生了间隙,最终导致没有谈成功。
起诉投诉背后,反映的或是企查查在数据采集、处理与展示环节的局部或系统性缺陷。信息可以被抓取,不代表能被私自商业化,尤其当它涉及隐私、征信或企业信用。
企查查或许一直就踩在警戒线上。
黑猫投诉平台上,有用户投诉,企查查随意抓取公开其个人数据,或泄露其个人信息。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平台,资市会截图)
自2023年10月挂牌成立以来,国家数据局围绕《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正在研究起草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多项制度和规则文件,并陆续颁布实施。
这意味着,企查查可能面临潜在合规风险及由此导致的数据获取成本提升的财务风险。当审核人员增加,信息采集成本上升,产品面临诸多法律纠纷,企查查躺赚的日子可能也到头了。
02
保荐人报告期内入股
程序员陈德强和朋友杨京、施阳原本要做一个体育场馆租赁项目,却在找场馆“老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市场需求:如何找到真正的老板。
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查询工具,在上面输入场馆的名字,就能查询到工商信息。
这个小工具却意外爆火——用户数从200人迅速涨到7万人。
陈德强等人意识到:企业信息查询,是个隐藏的刚需!
于是,没来得及辞职,三人立马决定合伙创业,将方向定为企业信用信息查询。
2014年3月,企查查的前身苏州朗动成立,当时陈德强由其配偶马群代持股权,杨京由其母亲李素芹代持股权。
2015年2月底,企查查获得险峰投资第一笔天使轮投资220万元;同年7月,又获得燧石资本、创东方投资数千万元。
此后,2016年至2019年,企查查以每年一轮融资的节奏“补血”,吸引涌金集团、苏高新金控等10余家机构入股。其中,在2019年10月C轮融资中获得万得Wind数亿元入股,此时企查查估值已超30亿元。
2022年2月至8月,燧石资本、创东方等天使轮投资机构陆续离场;同年12月,企查查获国方创新、元禾辰坤、兴富资本等机构投资。
2023年10月,企查查又获得中信证券的D+轮融资。中信证券也是企查查IPO的保荐人。
目前,企查查实控人、董事长陈德强直接持股35.49%,并通过苏州知彼间接持股11.54%的、通过苏州知已间接持股5.96%,合计控制公司53%的股份。同时,万得旗下荷花缘是企查查持股16.35%的第二大股东。
03
根本不差钱
到2025年6月底,企查查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5亿,月活跃用户数超8000万。
统计显示,2023年,在我国企业信息类大数据服务商中,企查查的市场份额、移动端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二,移动端应用商店下载量第一。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报告期内),企查查营业收入分别为5.18亿元、6.18亿元、7.08亿元、3.7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亿元、2.59亿元、3.17亿元、1.72亿元。
期间,企查查的净利率分别为36.68%、41.91%、44.77%、45.87%,毛利率分别为87.24%、88.51%、88.81%和90.74%。
整个A股很久没有毛利率超90%的新成员了。企查查同行合合信息2025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是86.29%,也创下历史新高。
为实现高毛利率,依赖宣传推广的企查查甚至大幅收缩相关投入。
企查查并不差钱。截至2025年6月30日账面上的货币资金1.21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15.95亿元,广义货币资金合计17.16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97.46%。其中,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均为到期日期在12个月以内的结构性存款及银行理财产品。
报告期内,企查查还大幅分红,分别于2022年、2023年分红1亿元、2亿元,占当年归母净利润的52.63%、77.22%。
本次IPO计划募资15亿元,主要用于C端/B端商业大数据产品研发升级、多维大数据库升级以及商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项目。
04
失去一哥地位
尽管企查查营收、净利润仍保持双位数上涨,但速度正在慢下来——2023到2024年,营收增速从19.25%降到14.58%,净利增速从35.9%滑到22.66%。
业绩增速放缓背后,是用户增速及付费转化率的下降。
成立至今,企查查的收入主要来自会员类产品、企查查专业版及数据接口服务。
其中,公司会员类产品主要面向C端用户;整体看,C端用户收入占比超76%。

(图片来源:企查查招股书,资市会截图)
2024年,企查查注册用户数同比增20.54%,2023年同比增30.9%。
付费转化率则从2022年的1.03%下滑至2024年的0.75%,到今年上半年仅有0.36%。
此外,付费用户数的增长也在大幅放缓,从2023年的11.52万人骤降至2024年的2.66万,且分别有44.04万户、48.1万户原付费用户停止续费。
2023年至今年上半年,企查查会员续费率从57.21%、56.55%降至56.27%。

(图片来源:企查查招股书,资市会截图)
上述数据表明,新增用户大多为低活跃度、低付费意愿的“泛用户”。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企查查并非不可或缺,也非不可替代。
企查查正陷入增长瓶颈期,根本问题在于需求趋于饱和,同质化竞争下,用户具有多种选择。
躺赚中,企查查的老大位置被天眼查取代了。
2022年,企查查还位居市场第一,以42.32%的市占率超过天眼查的38.63%。但在2023年,企查查市占率就掉了第二,被天眼查超越。

(图片来源:资市会截图)
当前,企查查VIP会员、SVIP会员费分别是388元/年和1800元/年,各拥有40项特权、57项特权,包含老板详情、财产线索、债务债权、风险关系等。
但企查查的产品与天眼查,启信宝、爱企查并无太大区别。无论是数据源,还是基础功能(查股权、查风险),都大同小异。
企查查VIP会员年费388元,高于启信宝的366元、天眼查的360元和爱企查的298元。
分析认为,在当前的服务水准下,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非常高,企查查并不具备强大的定价权。高价不仅难以驱动收入增长,反而可能进一步抑制本就脆弱的付费意愿,加速付费用户的流失。
一旦用户体验感不佳,很容易转向竞争对手。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企查查的消费者投诉量累计2654条。不少消费者投诉企查查“涉嫌诱导消费”、“不退款”、“宣传不实”、“VIP内容与普通用户内容相差不大”等情形。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平台,资市会截图)
C端增长越来越难,企查查试图向B端发力。
B端产品主要为企查查专业版,面向各行业供应链、法务、财务、销售、战略部门推出企业查询、尽调、风控、风险监测等工具。专业版终端主账号价格为9800元/个/年,较2022年末涨了6200元。
报告期内,企查查B端业务收入分别为1.06亿元、1.3亿元、1.64亿元和8965.81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0.49%、21.11%、23.13%和23.89%,呈逐渐上升趋势。
但多年布局下来,企查查的B端收入占比仍不过两成多。当前,企查查B端收入近六成来自中小企业轻量化服务,高黏性标杆客户不足。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