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中,总有一些人自视甚高,动辄以"权威"自居对他人的创作成果指手画脚。近日,来自吉林公主岭的媒体人李传忠就因与歌手刀郎的版权纠纷引发广泛关注。

事件起因:自称原创者的维权之路
2023年8月刀郎携新专辑《山歌寥哉》复出后,李传忠突然通过社交平台发声,声称专辑中收录的11首歌曲均出自其手。这位自称"资深刀迷"的媒体人表示,自己曾将精心创作的歌词发布在刀郎账号评论区,却遭对方"占为己有",既未支付报酬也未回应任何网络质疑。
据李传忠自述,过去两年间他通过快手、抖音等平台发布视频、开启直播,持续向刀郎讨要歌曲版权,但始终未获得实质性回应。

最后通牒:两首争议歌曲必须归还
在近期的一场直播中,李传忠向刀郎发出最后通牒:"《罗刹海市》和《颠倒歌》必须归我所有,其他9首可以赠送。这两首歌蕴含深层含义,别说刀郎,就连他聘请的文人未必能完全理解,容易出现偏差。"
他同时强调,当年虽未留下联系方式,但通过快手平台多次发声,刀郎团队完全可以通过正规渠道联系他。按照其说法,作为原创者必须收回这两首歌的版权以正视听。

争议焦点:版权归属的三大疑点
1. 创作能力存疑:熟悉《山歌寥哉》的乐迷皆知,该专辑歌词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意境深远。而爆料前李传忠仅为普通媒体人,无任何歌词创作经历,其声称的"原创"身份令人质疑。
2. 举证责任缺失: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著作权争议应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两年多来李传忠始终未能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仅通过网络喊话博取关注。
3. 维权方式异常:从2023年8月至2025年10月,李传忠的维权手段始终停留在网络层面,既未通过法律途径起诉,也未出示创作手稿等关键证据。

法律视角:真相终将水落石出
法律界人士指出,著作权保护的核心在于创作过程的可追溯性。若李传忠确为原创者,理应持有创作底稿、修改记录等关键证据。而其持续两年的网络维权,既未推进法律程序,也未提供任何物证,这种"口嗨式"维权难以获得法律支持。
更有乐评人指出,《山歌寥哉》的文学水准远超普通创作者能力范围,其歌词中蕴含的民间文化元素需要长期积累与研究,这与李传忠的背景明显不符。

行业观察:理性看待版权争议
这起持续两年多的版权争议,折射出当前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一是部分自媒体为博流量不惜制造争议;二是公众对著作权法律的认知存在偏差;三是名人效应导致的"碰瓷式维权"现象。
正如法律界人士所言:"法律不会放过真正的侵权者,也不会冤枉无辜的创作者。"刀郎团队至今未正面回应,或许正是基于对法律程序的尊重——当对方始终无法提供有效证据时,任何回应都可能陷入自证陷阱。

在这场版权争议中,真相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当舆论回归理性,当法律程序启动,所有争议都将得到公正的裁决。而对于创作者而言,保护知识产权的最好方式,始终是持续产出优质作品。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