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部名为《归途有期》的短剧引发广泛关注。这部作品以竖屏形式呈现,却突破了短剧‘短而浅’的固有印象,将镜头拉回1936年的巴黎,讲述一群身在异乡的中国人守护国宝、支援抗战的动人故事。它不仅拓宽了短剧的题材边界,更以电影级的制作美学与深刻的历史叙事,证明竖屏媒介同样能承载厚重的文化表达。

- 制作美学:以‘信念感’重塑短剧质感
《归途有期》的‘讲究’从第一个镜头便显露无遗。不同于短剧行业‘低成本、快周期’的惯性,剧组为还原1936年巴黎街景,远赴法国跳蚤市场采购百年历史的铜锅等道具,确保每一处细节经得起推敲。女主角李曼殊(陈芳彤饰)的洋装、男主角沈仲珩(王皓祯饰)的西服,均严格遵循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尚风貌,服化道的还原度令人惊叹。
导演傅逸聪在镜头语言上注入电影化逻辑:光影不仅用于照明,更烘托情绪;构图摒弃简单信息罗列,转向审美表达。当观众在评论中提及‘电影级质感’时,正是对这种超越媒介局限的创作自觉的认可。演员的‘信念感’同样突出:王皓祯为演好飞行员角色,在模拟舱训练至眩晕;陈芳彤提前三个月学习法语,只为让角色更贴近历史情境。网友评价‘头一次在短剧中看到如此有信念感的演出’,恰是对其品质的褒奖。

- 双线叙事:家国母题的精巧融合
《归途有期》的叙事设计堪称巧妙。明线围绕国宝唐兽首的命运展开,从巴黎黑市的争夺到‘假拍卖真调包’的智斗,充满悬疑与动作元素;暗线则指向‘精神的归途’——海外游子对故土的文化寻根。两条线索交织,让个人情感与宏大叙事找到精巧的融合点。
主角李曼殊与沈仲珩的爱情在此结构中升华。他们的感情并非悬浮的‘工业糖精’,而是在共同使命中淬炼出的精神共鸣。沈仲珩的家国担当赋予李曼殊穿越的意义,而李曼殊来自未来的视角,又让沈仲珩的牺牲有了确切的回响。这种‘与根脉绑定、与时代同频’的情感,超越了小情小爱,成为家国母题下有力的情感载体。

- 群像塑造:从个体到集体的史诗
《归途有期》在角色塑造上摆脱脸谱化,着力于刻画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复杂个体。李曼殊的‘金手指’并非现代科技,而是作为‘未来见证者’的独特视角。她对同伴说出的‘他们说的是希望,我说的是事实’,既为抗争者注入信念,也向当下观众确认了先辈的价值。
男主角沈仲珩的爱国情怀与其出身紧密相连:一战华工被遗忘的命运,成为他渴望成为飞行员的个人动机。他的挣扎与抉择超越英雄模板,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剧中更将镜头对准海外华人群像,构建了由古玩店主、工厂工人、护士等组成的草根抵抗网络。他们通过伪装运输急需药品,诠释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让‘家国’二字化为具体行动。

- 历史真实:虚构与现实的深度融合
《归途有期》对历史的运用并非背景板,而是将其作为叙事的‘锚点’。剧中贯穿始终的《救国时报》真实存在,是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巴黎创办的中文报纸,旨在向海外侨胞宣传抗日主张。李曼殊协助办报的情节,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让家国情怀有了依托。
剧中人物的抗日活动,与真实历史中的‘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吻合。该组织于1936年在巴黎成立,旨在联合侨胞抵制日货、募集捐款。这种对历史的化用,让《归途有期》从娱乐产品升华为文化内容,赢得了主流媒体的关注。

- 行业意义:短剧精品化的分水岭
《归途有期》的成功,与红果短剧的‘果燃计划’精品战略密不可分。作为陵水影黎万像数字传媒产业有限公司与红果短剧联合出品的作品,它与《小小狙击手》共同证明:短剧行业已从野蛮生长进入比拼文化内涵的‘精品化下半场’。网友‘堪比正剧的佳品’‘父母看得热泪盈眶’等评价,印证了市场对高质量内容的渴求。
这部作品为主流题材与商业市场的结合提供了双赢范本:历史真实性赋予短剧文化价值,短剧则以高效率传播特性触达年轻观众。更重要的是,《归途有期》为行业提供了新的想象力——‘短’不等于‘浅’,‘快’不等于‘糙’。竖屏短剧完全有能力承载严肃表达与厚重叙事,成为兼具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文化作品。

撰稿 | Jana
策划 | 文娱春秋编辑部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