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五位高级干部批粟及陈老总发言内情

时间:2025-10-30 14:41:11 来源:柳絮忆史 作者:柳絮忆史

1958年,中国军事史上发生了一起影响深远的事件——中央军委掀起了一场严厉的反“教条主义”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开国元帅刘伯承、大将粟裕以及上将萧克均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其中,粟裕的情况尤为特殊,上级对他的批评更多地聚焦于“个人主义”,且有五位重量级人物的发言尤为尖锐,数量上甚至超过了针对刘伯承和萧克的批评。

那么,这五位在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中积极批评粟裕的高级干部究竟是谁呢?他们为何会对粟裕提出如此尖锐的批评?同时,又有哪些人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粟裕说话呢?



1958年5月,中央军委在居仁堂召开了几次小型的批判会议。参会者阵容强大,包括彭老总、林总、聂帅、陈老总、贺老总、罗帅、叶帅、邓公、黄克诚、谭政以及萧华等军界要人。十大元帅中,除了刘伯承因特殊原因、朱老总和徐帅因身体有恙未能出席外,其余均到齐。此外,会议还特别邀请了几位政工战线上的主要干部。会议由时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反右领导小组组长的邓公主持。

在这场会议中,发言最激烈的五人分别是彭老总、聂帅、陈老总、邓公以及黄克诚。彭老总对粟裕的批评源于策划攻打妈祖列岛、访问苏联时忽视外交记录以及志愿军撤军过程中的纰漏等事件;聂帅则因在总参共事期间写检讨之事对粟裕心存成见;陈老总的发言则涉及与粟裕的深厚联系以及华东小姚的一些往事;邓公作为会议主持,承受了来自上级的巨大压力;而黄克诚则因与彭老总关系密切,且在总参工作期间对粟裕的工作方式不认同,也加入了批评的行列。



随着小规模会议商讨出结果,军委又召开了规模达1400人的扩大会议。参会人员涵盖了各大军区、军种的高级干部,其中原第三野战军(简称三野)系统的人更是被重点关注。粟裕作为原三野的实际指挥者,曾率领部队取得过众多胜利,因此他在三野将领中享有极高的威望。然而,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批判,三野将领们感到莫名其妙,言行上均表现出抗拒。

三野将领人数众多且遍布全军,如果他们不配合甚至抵触,那么“批粟”运动将难以进行下去。为此,主导此次会议的彭老总开始组织人手对三野干部进行谈话做思想工作,施加压力要求他们划清界限。在这种情况下,最适合去当“说客”的人选无疑是原三野司令员陈老总。陈老总在这种时局下也选择了配合,他不仅找了个别人耐心谈话,还在千人大会上进行了长篇发言。



陈老总之所以如此积极,部分原因也是军委领导给的压力太大了。毕竟陈、粟历来被看成一体的,如果他不说点什么,很可能也会被牵扯进去,届时就自身难保了。然而,陈老总的发言有些过于激烈,以至于一说完彭老总就高兴地称赞:“陈毅同志的发言对我们有很大教育意义,对我们反个人主义有很大作用。”这句话可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彭德怀年谱》第690页。

由于主持军委的彭老总、原三野司令员陈老总率先表态,接下来基本上没人敢帮粟裕讲话。1988年被授中将的傅奎清在回忆录中就曾提到:“那时批粟裕,我们华东的同志不发言,就把我们也批了,说我们的态度不端正。华东的同志都知道,粟裕二让司令,什么个人主义、野心家?根本不符合事实。”



开国上将张爱萍也提及过那段经历。他与粟裕私交非常好,因此在会议前特意去找了黄克诚,表示自己认为粟裕不是那种人,就不发言了。黄克诚点头表示同意。然而,开会时军委领导还是点名让他上台发言。张爱萍只好说了一些“粟裕同志过去在华东胜仗打的多,是有些骄傲的,总参千头万绪,总长不好当,容易出错”这类假批判真保护的话。结果,他的话被认为“太软弱”而遭到了点名批评。

在张爱萍之后发言的几个人见此情况,只好把话说得很重。一些三野干部后来还去找粟裕道歉:“粟司令,我们三野参会的将领很多,但基本没有敢站出来替你说话的。反倒是肖劲光和其他野战军的将领说了几句,我们对不住你啊。”粟裕看得很透,明白这些老部下的压力,就反过来安慰他们:“三野没人站出来说话是因为有人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不止一次地进行了个别谈话、施加了巨大压力的缘故,我都理解。”



其实,在彭、聂、陈、邓、黄五位重要领导人措辞都很严厉的背景下,真没几个人能顶住压力说出相反的意见,除非那个人极有勇气。幸好,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不屈的人。像叶飞、王必成、陶勇就是其中的代表。

战争年代,“叶、王、陶”是粟裕麾下的三员虎将,相处时间很久。如果由他们来“揭发”粟裕的问题,那杀伤力比一般人要强得多。因此,上级没少做三人的工作。好在三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回击。

叶飞跟粟裕其实关系不是特别亲近,毕竟红军时期被粟裕诱捕过,差点死在刘英手里。但在1958年,叶飞没有选择落井下石。无论上面怎么施压,他都没有开口。虽然他没有王必成、陶勇反抗得那么强烈,但能做到这一步已很不容易。



王必成是最刚的。他被要求上台时没拿稿子,直接就说:“我奉命揭发‘大阴谋家’粟裕,在他麾下战斗多年,我对他的大阴谋,有两方面的思考,就是‘大’和‘谋’。”顿了顿,他从战争年代说起:“济南战役未结束,粟裕就向中央提议打淮海大战,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我们取得了决战淮海的胜利。”然后他把“大阴谋”这三个字都体现出来了:“通过淮海大战,我们基本解决了蒋军主力,提前解放全国。这个‘谋’有多‘大’,我是小人物,不敢评论,也没资格评论,但毛主席他老人家最清楚。至于‘阴’,我没有体会,我认为是空穴来风,如有知情者欢迎揭发。”他一说完,在场人都被震住了。早年行走江湖的贺龙最欣赏这种侠义之士,当即对身边人说:“王必成可交,可深交。”



陶勇就比较有意思了。上级来找时,他假装配合地说:“首长,你是知道的,我家境贫寒,八辈祖宗都不识字。我自己当上团长那会都还不认识自己的名字。这样吧,就请你的秘书写一份材料,我照着念吧。”首长不疑有他,很快秘书就把成稿送到了陶勇手里。到了陶勇上台时,第一段话就让首长尴尬不已:“我是个粗人,文化水平低,首长秘书为了不让我出丑,特意写了份稿子给我,我发自内心感谢。上面有什么我就念什么,但有些字笔划实在太多,怕念不好,错的地方,请首长秘书补充……”在场很多人听完极力压制住笑,陶勇马上被人拉了下来请出会场,稿子也被没收。



这几位老部下虽然给粟裕带来了一些慰藉,但因为话语权不够,起不到很大作用。真正让粟裕过关的,是萧劲光的努力奔走。关于粟裕的会议前前后后开了很多次,光是比较深刻的自我检讨都做了8次。每回要萧劲光发言,他都力挺粟裕,表示粟裕不是被指责的那种人,自己愿意为粟裕做担保。

后来欣赏粟裕的毛主席见事态还有扩大的趋势,就找到萧劲光询问情况,然后说了句:“粟裕是个好人,人品端正。他在战争年代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工作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也不能说全是为私吧?”借着萧劲光之口把话说出去后,粟裕第九次检讨总算没问题了。

而这次粟裕讲完,陈毅陈老总第一个站起来鼓掌,次日又在大会上说:“昨天他(粟裕)的检讨,我觉得很好,我个人表示欢迎。过去他在三野贡献是很大的,这是不能抹杀的,战场指挥搞得好的,主要是打胜仗的。他转了就很好,欢迎他这个态度。”



粟裕对陈毅先前的做法也理解。1975年,此时陈毅已经过世,粟裕仍同意了女儿粟惠宁嫁给陈老总的儿子陈小鲁。如果真有很深的矛盾,这桩婚事肯定成不了。所以,人啊,都是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