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特斯拉首家餐厅6小时营收33万,马斯克上海店剑指餐饮新生态

时间:2025-09-20 12:18:03 来源:史书无明 作者:史书无明

当特斯拉宣布进军餐饮业时,外界普遍认为这不过是马斯克的又一次“玩票”。然而,洛杉矶圣莫尼卡大道的“飞碟餐厅”用数据打了所有人的脸——开业6小时狂揽4.7万美元(约合33万人民币),比隔壁麦当劳全天流水高出30%。更令人震惊的是,马斯克随即宣布:上海浦东工厂旁3000平米地块已就绪,2026年春节将开出中国首家特斯拉餐厅,定价仅为美国的70%。这场看似“不务正业”的跨界,实则暗藏马斯克对未来出行生态的终极布局。



一、飞碟餐厅:充电站的“时间货币化”实验

洛杉矶的特斯拉餐厅堪称“未来感爆棚”:银白色流线型建筑宛如外星飞船,80个V4超充桩同时向特斯拉与非特斯拉电动车开放。但真正的杀招藏在细节里——充电时,车主可透过户外巨幕观看《流浪地球》,机器人Optimus端着爆米花穿梭送餐,餐厅里汉堡薯条的香气与周边商品区的擎天柱手办形成完美闭环。

这种“充电+娱乐+消费”的组合拳效果惊人:开业当天,数百人提前13小时排队,6小时营业额直接碾压麦当劳全天业绩。关键在于,特斯拉将原本“无效等待”的40分钟充电时间,转化为“主动消费”的娱乐场景。传统加油站卖水是“被动消费”,特斯拉却通过场景设计让用户“不想走”——这才是马斯克口中“时间货币化”的真谛。

二、上海店定档2026:本土化改造与生态闭环

马斯克明确表示,上海餐厅将延续“美国定价的70%”策略,但菜单绝不会照搬洛杉矶。考虑到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偏好,特斯拉很可能推出“葱油饼套餐”“Model Y造型生煎包”等本土化产品,甚至与沪上阿姨等本土品牌联名推出“充电桩造型奶茶”。这种“科技+本土”的混搭,既能保持品牌调性,又能快速融入中国市场。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生态闭环设计:充电送积分,积分可兑换电影票或周边;车主生日获赠免费汉堡;充电时长排行榜前10名可体验Optimus机器人服务。通过游戏化思维,特斯拉将餐饮消费与车主权益深度绑定,进一步增强用户粘性。

三、颠覆者来袭:加油站与新能源车企的危机

特斯拉餐厅的威胁远不止于餐饮业。对加油站而言,其“非油业务”占比虽已达30%,但车主停留时间短仍是致命弱点。特斯拉通过1小时充电场景,直接截流了原本可能流向加油站的消费。若高速服务区被特斯拉餐厅占据,中石油、中石化的便利店生意或将遭遇断崖式下跌。

新能源车企的挑战同样严峻。蔚来换电站送咖啡、小鹏超充站配休息室,本质上都在模仿特斯拉的“场景化”策略。但特斯拉的差异化在于:餐厅不仅是配套服务,更是流量入口。用户可能在蔚来换电站喝一杯咖啡,但在特斯拉餐厅却可能完成吃饭、看电影、购物的全链条消费,消费深度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四、为什么别人学不来特斯拉?

特斯拉餐厅的成功,本质上是“超充网规模+科技感溢价+马斯克流量”的三重壁垒。全球5万个超充桩中,中国占1.5万个,这种基础设施优势绝非短期可复制。擎天柱送餐、飞碟造型建筑等设计,更依赖特斯拉长期积累的科技品牌认知。而马斯克本人在社交媒体的号召力,则让每一次发声都能引发热搜效应。

相比之下,传统车企若强行跟进,可能面临“不务正业”的舆论风险;新能源车企若缺乏超充网支撑,餐厅运营成本将居高不下。特斯拉通过上海工厂实现量产成本全球最低,进一步巩固了其定价权——这些优势叠加,构成了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五、重新定义汽车:从工具到生活空间

特斯拉餐厅的爆发,标志着电动车行业正从“工具属性”转向“生活属性”。当充电不再是枯燥的等待,而是变成享受美食、观影、购物的休闲时光,车辆本身就成为了移动生活空间的入口。马斯克的野心远不止于卖车,他正在构建一个涵盖出行、能源、餐饮、娱乐的“特斯拉宇宙”。

2026年上海餐厅开业时,或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车主充电时品尝葱油饼,孩子与Optimus机器人互动,年轻人通过户外屏幕观看最新电影,而这一切消费都通过特斯拉账户无缝衔接。当竞争对手还在比拼续航里程时,特斯拉已用生态思维重新定义了游戏规则。

结语:当马斯克说“要让麦当劳睡不着”时,他瞄准的从来不是汉堡市场。特斯拉餐厅的本质,是一场关于“时间主权”的争夺战——谁掌握了用户充电时的1小时,谁就掌握了未来出行生态的命脉。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