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美峰会正式官宣,中方保密到最后一天晚上,才向全世界公布消息

时间:2025-10-30 21:54:44 来源:沧海旅行家 作者:沧海旅行家

特朗普终于如愿以偿,要跟中方见上一面了。

关于这次中美峰会,特朗普早早就放风了,从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一直念叨到空军一号飞机上。

然而中方这边秉持着一贯严谨保密的态度,直到确定正式会晤的前一天,才对外公布了消息。



10月29日上午,特朗普的总统专机落地韩国,来到了此次亚洲之行的最后一站——釜山。

当天晚些时候,我外交部发言人就宣布:经过中美双方商定,中方将于10月30日在韩国釜山,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晤。

这还是特朗普开启第二届总统任期后,他与中方的首次高级别会晤,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外界对于中美这次接触,抱有不小的期待。

美方“天天喊见面”:特朗普急着用会晤救场



特朗普想跟中方碰面的心思,差不多半个月前就藏不住了。先是美国贸易代表先站出来,对着媒体说“中美高层会晤的事儿快定了”,把消息先抛出来试探;

等到10月29号他坐着“空军一号”降落在韩国釜山,脚刚沾地就拉着身边的人说,这次要跟中方谈够3个小时,还主动把要聊的话题都说了——关税能不能调、美国大豆能不能多卖些到中国、芬太尼管控怎么推进,生怕全世界不知道他要搞场“大外交”。



他这么急着“剧透”,说到底还是国内的麻烦压不住了。

那阵子美国政府停摆都快一个月了,4200多万靠食物券过日子的人眼看要断供,中西部的豆农更是天天愁得睡不着——前两年中美贸易闹摩擦,美国大豆堆在仓库里没人要,不少豆农赔得连种地的本钱都快没了,现在就盼着中方能多下点订单。



特朗普心里门儿清,要是这次会晤能拿出点实在的,比如中方多买几批美国大豆,或者美方松口降点关税,既能给豆农一个交代,还能在中期选举前攒点政治资本,让选民觉得“他能搞定中国”。

更巧的是,中方这边刚让中粮集团定了18万吨美国大豆的采购合同,美国媒体立马就炸了,大豆期货价格直接涨到15个月来的最高,特朗普团队更是把这当成“功劳”四处说,说“这就是会晤前的好信号”。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特朗普早早就放风,就是想先把“中美关系缓和”的调子定下来,逼着中方跟他一起“演好这出戏”,好给自己的政治处境松口气。

中方“等最后才说”:保密不是摆架子,是规矩和底气

跟美方的咋咋呼呼比,咱中国这边的节奏稳得很——直到10月29号傍晚,特朗普都到釜山大半天了,外交部发言人才慢慢官宣“经过中美双方商量,30号在釜山见面”,比美方第一次放风晚了整整半个月。



有人说这是中方故意摆架子,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里面全是实打实的门道。

首先是有法律和程序的硬规矩。咱国家的《保密法》写得明明白白,像国家元首会晤这种级别的外交安排,涉及安全保障、谈的细节、行程怎么衔接这些敏感事儿,都不能随便往外漏。

就说这次会晤,前几天中美团队还在吉隆坡谈经贸的细节,稀土管制怎么协调、部分关税要不要取消,这些核心问题都没最终定下来;要是早早官宣“要见面”,万一最后谈崩了,传出去多没面子,以后外交上也不好打交道。



中方一直讲究“事儿没定好就不声张”,没把所有细节抠明白之前,绝不会轻易松口。

再者是不想被美方的节奏带着走。这阵子美方的态度变得比翻书还快,前一天还威胁“要加征100%关税”,后一天又说“可以考虑取消部分限制”,一会儿说“会晤可能黄了”,一会儿又说“议程都准备好了”。

要是中方跟着美方的节奏走,今天美方放风就跟着官宣,明天美方变卦又得解释,这不就被牵着鼻子转了?



等特朗普的专机落地釜山,相当于美方的“底牌”亮得差不多了——他总不能到了地方又临时取消会晤,不然在国际上更没面子。

这时候中方再官宣,既掌握了主动权,也给双方留足了缓冲空间,不至于被舆论架着走。

而且这种“等最后才说”的操作,在中方外交里早有先例。不管是之前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还是跟其他国家的重要见面,越是关键的会晤,越会把细节捂到最后,不是胆小,是有自己的节奏和底气——咱不搞“靠吆喝博眼球”那套,只认“谈成的事、落地的成果”。

一喊一等的背后:中美博弈里的实在事儿



别看只是官宣时间差了几天,这里面藏着中美关系的深层门道——特朗普高调喊见面,是想靠“外交成果”缓解国内压力;中方低调等最后,是不想被舆论绑着谈判节奏,两种风格正好暴露了双方的真实想法。

对中方来说,这次会晤的核心是“稳”。中美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真要是闹到全面脱钩,咱的出口、产业链会受影响,美国的消费者、企业也得吃亏,谁都没好处。

但“稳”不代表妥协,就像稀土管制这张牌,中方攥得很牢——美国高科技产业离了中国稀土根本转不开,从芯片到导弹零件都得靠它,这就是咱的底气。



至于买18万吨大豆,看着像是给美方“台阶”,其实是务实操作:一来国内确实需要大豆,二来能缓和会晤前的气氛,还能给特朗普的农业支持者一点希望,算是“一举三得”的安排,既不丢原则,又兼顾实际利益。

对美方而言,这次会晤更像是“救火”。特朗普需要的是“短平快”的成果:取消部分关税,能让美国消费者少花点钱,也能让美国企业松口气;中方多买大豆,能稳住中西部农业州的选票;谈妥芬太尼管控,还能在国内“禁毒”议题上加分。

这些都是能立刻看到效果的“政绩”,正好能对冲政府停摆、选举压力这些麻烦。



但懂行的人都清楚,这次会晤能不能真的“解决问题”,关键看美方有没有诚意——要是还想搞“一边跟中方谈合作,一边打压中国科技企业”的老套路,就算谈满3个小时,也只能是“表面热闹”。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次会晤是特朗普开启第二届总统任期后,中美第一次高级别见面,而且正好赶上APEC峰会在韩国举办,全世界的目光都盯着这儿。

中方选在特朗普落地后才官宣,既避免了前期舆论炒得太凶、把预期抬得太高,又能让会晤本身成为焦点——毕竟中美关系不是“街头叫卖”,不需要靠提前吆喝吸引关注,得按咱们自己的步调来。



这种“不声不响定大事”的操作,其实就是大国外交的智慧:不跟着别人的节奏乱晃,只盯着自己的目标稳步走。

信息来源:

上观新闻——早读|中美元首“相约釜山”;美联储再次降息……



央视新闻——视频丨外交部:愿同美方共同努力 推动中美元首会晤取得积极成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