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州文旅在2023年推出的宣传口号——“Hi! YOUNG 广州”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不仅未获预期好评,反而引发了一波群嘲。这一现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品牌传播失误?
对于生活在广州、熟悉粤语的市民而言,第一耳听到的绝非“年轻活力”,而是一个明显的粗口谐音。这一语言层面的尴尬,直接削弱了口号的传播效果。

作为从事品牌传播二十余年的传播公司创办人,我深知:在语言文化认同极强的地区,城市口号的首要任务不是创意,而是语感测试。广州、香港、台湾、上海等地,市民对语言的敏感度极高,一个口号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它能否通过本地人的“耳朵测试”。此次“Hi! YOUNG 广州”的失败,并非文案不够潮或不够好看,而是它根本未能通过这一基本关卡。
▲图源网络
然而,谐音失误仅是表层问题。更核心的矛盾在于,这句口号的表达方向与广州的城市气质格格不入。将“YOUNG”生硬拆解为Yummy、Open、Unique、Night、Graceful等概念,这种“拆字母拼概念”的创意模式,暴露出一种“为汇报而生”的僵化思维。它追求的是PPT上的结构完整、逻辑自洽,却忽视了城市的历史脉络、文化性格和真实生活。

▲图源网络
广州的“年轻”,从来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一种深入城市骨骼的生长力。从南越国到十三行,从近代开埠到改革开放,广州的城市动力始终是进取、开放、务实、敢试、敢先。这种年轻,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在口号里的。广州无需额外证明自己的活力或国际化,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座充满生命力的城市。

▲图源网络
说一个亲身经历。2017年,我们曾为本土五星酒店做过品牌推广。当时全国文旅项目都在追求“年轻化”、“网红化”,但我们最终选择的口号是“I Love Canton”,而非“I Love Guangzhou”或“I Love GZ”。

Canton一词,自大航海时代起就写在航海图、商人书信和世界贸易史中,它自然呈现了广州的国际性与开放性,同时保留了本地根性。我们用毛笔书写英文,并非为了混搭,而是为了让中西交汇这一广州特有的文化现象,以轻松、不刻意的方式被看见。
那个口号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不是在“塑造”广州,而是在“呈现”广州。它不是往上堆砌概念,而是向内寻找城市的本质。

近年来,干部轮岗制度常态化,广州城市管理团队不断更替,其中不乏外地调任的干部。这一制度安排有其积极意义,能带来新视野、经验和管理方法。但城市文化依赖的是“体感”——语言如何被说出,街道如何被走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节奏和气口,都源于生活,而非PPT和汇报材料。

▲图源网络
当决策层与城市日常生活存在距离时,表达层面就容易“气质跑偏”:不是能力或态度问题,而是语言与生活经验尚未同频。在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中,提不同意见需承担风险,因此即便有人意识到口号可能不对劲,也未必会在关键节点提出异议。不是无人懂,而是“把问题说出来”并不轻松。

▲图源网络
这与企业传播中的一句话相似:一个组织的审美天花板,由决策者对美的理解决定。城市品牌表达亦是如此。它不仅是文案创意问题,更是关于谁有权说话、如何理解这座城市、以及我们希望向世界呈现怎样的广州的问题。
因此,这次讨论的价值,并非指责谁出错,而是提醒我们:城市表达需让真正熟悉这座城市的人参与,让生活在这里的人说话,让城市自己发声。广州值得这样被表达。
各位自己友,
你怎么评价这句口号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羊记精选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