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中方表态24小时内,日本拒绝跟风对华加税,外交回应引关注

时间:2025-09-22 19:02:31 来源:悦悦侃历史 作者:悦悦侃历史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中美经贸博弈下的日本抉择

面对美国施压G7成员国对华加征关税的诉求,中国商务部、外交部等部门连续发出强硬信号: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反制。在这一背景下,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在中方表态不足24小时内公开表示,日本不会以'购买俄罗斯原油'为由对华加征关税,并巧妙用三个字向美方解释立场,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美国施压的荒谬逻辑与中方反制

15日,中国商务部明确表态:反对任何国家以'涉俄'为由对中国实施经贸限制措施。此前,美国曾向G7和北约成员国提出对华加税要求,声称此举可'威慑中国发挥调停俄乌冲突的影响力'。对此,中方连续四轮开展穿梭外交,与巴西共同提出'六项共识',展现推动和平的积极努力。

中方强调,作为非冲突方,中国既无权也无能力'主观叫停'已持续三年的冲突。冲突根源在于北约持续东扩,这一核心问题未解,才是战火延宕的关键。美国将正常贸易与政治议题挂钩的行径,被中方定性为'单边霸凌'。

日本的外交平衡术:'有困难'三字背后的考量

16日,日媒披露财务大臣加藤胜信在记者会上的表态:仅以'购买俄原油'为由对华加税存在困难。但为安抚美国,他补充称将研究其他协同措施。这种'拒绝加税但保留合作空间'的表述,被专家解读为日本在中美之间的'走钢丝'策略。

日本的选择具有现实依据:美国财长贝森特此前承认,中国自俄乌冲突前后进口俄石油量仅增长3%,属于正常的能源多元化行为。更关键的是,日本经济高度依赖中美市场——中国占其对外贸易总额超25%,是半导体设备主要出口国;而美国市场则消化其90%的家电产品。得罪任何一方都将引发连锁反应。

石破茂政府的困境与日美关系裂痕

日本当前政治局势加剧了决策难度。首相石破茂因国内'黑金事件'和政党争端支持率下滑,最终宣布辞去自民党总裁职务。其任内虽曾释放对华善意,推动水产品进口解禁,但未能完全契合美国'印太战略'要求。

特朗普政府对日加压持续升级:不仅宣布对日产品加征15%对等关税(汽车、钢铁税率更高),更在日本岩国基地部署'堤丰'陆基中导系统。此举被中方斥为'威慑对手、绑架盟友'的霸权行径,而日本仅换得汽车关税从25%降至15%的'微薄让步'。

中日经贸互利性:数据背后的战略选择

中日贸易的互补性为日本提供了现实约束。自2007年起,中国连续17年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日本对华出口以半导体设备为主,而其汽车产业所需稀土等关键材料90%依赖中国进口。

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已通过实际行动彰显:本月初对日本参议员石平实施制裁,展现'说到做到'的强硬风格。在此背景下,日本选择在24小时内明确拒绝对华加税,被视为避免'选边站'的理性决策。

全球供应链视角下的连锁反应

日本的选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样本。此前波兰因俄罗斯无人机事件暂停中欧班列,已导致德国大众生产线停摆、法国零售商产品滞留。若G7国家跟风加税,可能引发更大规模供应链危机,这对经济'失速'的欧洲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通过'有困难'三字既维护了中日关系基本盘,又为美日同盟保留了沟通空间,这种'不站队但负责任'的态度,或将成为多极化趋势下中小国家的普遍选择。

结语:单边霸权遭遇多极化现实

日本此次外交表态,实质是经济理性压倒政治站队的体现。当美国试图将关税武器化时,中国用'多极化互利'的事实证明:霸权主义在21世纪已难以为继。随着更多国家开始权衡利弊,全球经贸秩序或将在博弈中加速重构。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商务部:中方一贯反对以所谓“涉俄”为由对中国采取经贸限制措施》

观察者网《美国怂恿G7对中印加关税,日本财相:有困难》

光明日报《首相石破茂辞职,日本何时走出政治泥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