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南海海域对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而言,注定是难以忘怀的一天。短短半小时内,这艘服役半个世纪的航母,接连目睹两架舰载机坠入海中,场面令人瞠目。

这一戏剧性事件,不仅让五角大楼颜面尽失,更让外界震惊地发现:美军在南海的一举一动,早已被解放军尽收眼底,全程如同“现场直播”般透明。
当天下午,刚刚穿越马六甲海峡、大摇大摆闯入南海的“尼米兹”号,本想配合特朗普的亚洲访问行程“秀肌肉”,却意外上演了一场“肌肉拉伤”的闹剧。

下午2点45分左右,一架隶属于第73直升机打击中队的MH-60R“海鹰”反潜直升机,在执行任务时突然失控,一头栽进大海。航母上的地勤人员还未从惊愕中回过神来,仅仅过了约30分钟,下午3点15分,甲板上又出事了。

一架隶属于第22战斗机中队的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起飞阶段发生严重事故,飞行员紧急弹射逃生,价值数千万美元的战机则坠入南海,成为“人工鱼礁”。短短30分钟内,两起坠机事故,在全球海军史上都极为罕见。
万幸的是,3名直升机机组人员和2名战斗机飞行员均成功获救,未造成人员死亡。但对于一心想在南海“耀武扬威”的美军来说,这比人员伤亡更丢脸。

这艘1975年服役、本该在2026年退休的“尼米兹”号航母,因“福特级”航母交付延迟,被迫“超期服役”。其老化的蒸汽弹射器和电子系统早已故障频发,而F/A-18F战机,算上此次事故,已是2025年在全球范围内坠毁的第7架。
这已非简单的“运气不好”,而是美军作战体系在高强度部署下,装备老化、人员疲劳、维护不足等深层次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
美军官方事后极力“降温”,声明中反复强调“搜救迅速、机组人员平安”,对事故原因、技术故障等关键问题讳莫如深,试图用“例行训练”的陈词滥调蒙混过关。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一块“遮羞布”早已被一双锐利的眼睛从万里之外无情地揭开。

就在美军手忙脚乱地处理残局、试图封锁消息时,一个更令他们不安的事实浮出水面——中方对此事了如指掌,而且是“第一时间”掌握。
10月27日,在中国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堪称“艺术”。他首先对事故表达了关切,甚至表示中方愿意提供“人道主义协助”。这句话听起来客气,但潜台词却异常清晰:“你们在哪儿出的事,出了什么事,我们一清二楚,需要帮忙捞飞机或者救人吗?”

紧接着,郭嘉昆话锋一转,严厉批评美方“频繁派舰机赴南海炫耀武力”,直指这才是“海上安全问题的根源”。这一套“先礼后兵”的外交组合拳,打得有理有据,既展现了人道主义姿态,又毫不含糊地捍卫了国家主权和立场。
外界不禁要问,中国是如何做到对美军航母的动向,乃至甲板上的突发事故都如此了如指掌的?答案就隐藏在中国近年来在南海构建的强大态势感知能力之中。

如今的南海,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任由外军横行的“信息真空地带”。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已经成功构建起一个由“高分系列”遥感卫星、天基海洋监视系统、部署在南海岛礁上的大型雷达站以及常态化海空巡逻兵力组成的“立体防御与监控体系”。
当“尼米兹”号还在马六甲海峡晃悠时,它的航迹、速度、编队构成等信息,恐怕早已被天上的“眼睛”锁定。当它进入南海,更是进入了一个被严密监控的“透明区域”。

从高空卫星的俯瞰,到岛礁雷达的扫描,再到附近游弋的中国海军舰艇和空中巡逻的战机,“尼米兹”号航母战斗群几乎没有任何秘密可言。甚至有分析认为,舰载机起降这种高频次的甲板活动,都会产生独特的电磁和红外信号,完全有可能被中国的技术侦察手段捕捉到。
所以,当那架MH-60R和F/A-18F接连坠海时,美军看到的可能是混乱的甲板和飞溅的水花,而解放军在后方的指挥中心屏幕上看到的,可能是一场完整、清晰、包含了各项参数的“事故全程回放”。

这个惊人的事实说明,美军想在南海搞“突然袭击”或“秘密行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场事故发生的时间点极为敏感。同一天,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正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东盟峰会。“尼米兹”号航母的南海“巡航”,本意是为特朗普的“印太战略”和外交活动撑腰打气,用强大的军事存在感向地区国家传递“美国回来了”的信号。

结果,这“助阵”不成,反倒成了“砸场子”的。航母上的飞机都接二连三往下掉,还怎么让盟友相信你能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这无疑是对特朗普政府的一次“双重打击”。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特朗普大谈“地区和平与合作”的同时,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独立广场和安邦公园等地,爆发了数百人规模的大规模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