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我早就不舒服了,可总觉得年轻,应该没什么大事。”
在杭州市区的一家医院里,28岁的幼教老师小李低着头,声音隐忍带着哭腔。这个曾以阳光笑容陪伴着成百上千孩子健康成长的年轻女性,最近却接到了一份几乎让人生瞬间黑暗的检查报告:艾滋病抗体阳性。这一结果不仅让她陷入绝望,也引发了社会对艾滋病早期症状的广泛关注。

小李回忆起过去半年内反复低烧、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她坦言:“那时候觉得只是小感冒,没想到是大问题。”这段经历让她既后悔又疑惑,明明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危人群”,疾病为何还是悄悄来临?
事实上,艾滋病感染并不遥远。28岁、健康、合群、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女性,也可能成为它的目标。而不少类似小李的年轻患者,往往因为对初期症状的忽视和对自己风险的低估,错过了早期干预的关键时机。
那么,感染艾滋病毒到底有哪些信号?哪些人群需要格外警惕?如何才能早发现、早干预,把疾病危害降到最低?
国家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中,26-35岁人群比例高达38.7%,呈明显年轻化趋势。这一数据警示我们,艾滋病防治已刻不容缓。

在过去,人们对艾滋病总有一种“和自己无关”的刻板印象,殊不知,病毒感染途径早已不局限于高危行为。年轻、无感、表面健康的你我,都可能因为一时麻痹掉以轻心。
医学研究发现,艾滋病毒感染早期90%以上会“伪装”成感冒或常见炎症,仅不到10%的人能够警觉并主动就医。小李当初反反复复发烧、夜间盗汗、身上偶尔出现红色小斑点时,只道是换季不适,却没想到是“身体拉响了警报”。

医生指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后2-8周内,可能出现低热、咽痛、全身乏力、口腔溃疡等“类似感冒”的症状。但这些信号往往轻微,一旦疏忽怠慢,病毒就会悄悄在体内扩散,进入长期潜伏甚至慢性进展阶段。
感染后前几个月,除了一些“感冒样”表现,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体重突然下降(超过5%以上)、颈部或腋下淋巴结持续肿大、反复口腔溃疡、皮肤发生不明原因的红疹或湿疹等现象。这些症状虽不特异,但结合高危行为史,应高度警惕艾滋病感染可能。
一项由北京协和医院完成的随访显示,约65%的艾滋病早期病例报告有持续或间断发热,40%以上存在不明原因的全身乏力,而“第3种信号”,口腔反复起泡溃疡,常常被当做上火或胃肠不适忽略,却极易成为警示艾滋病毒感染的特殊标志。

更隐蔽的是,艾滋病毒对免疫系统的破坏是悄然发生的。正常免疫细胞(CD4+ T淋巴细胞)数值会逐步下降,1年内如未及时治疗,部分患者CD4可降至正常人的一半以下,导致机会性感染风险飙升。
杭州市疾控数据显示,近三年本地年轻女性艾滋病新发病例同比增长12.5%,主要病因和“无症状早期错诊”有关。这一数据再次提醒我们,早期筛查和及时干预的重要性。
坚持自我监测。如出现2周以上反复低热、异常疲乏、皮肤或口腔不明病变,一定要警惕,及时就医排查,不要自行用药掩盖症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不盲目信任“低风险”标签。“不是高危群体就安全”是误区。真实数据显示,艾滋病毒女性感染率逐年提升,普通人异性传播比例已超58.2%,所以,无论身份、年龄、教育程度,都要做科学预防。

定期检测,主动筛查。专业建议,无论有无高危行为,每年体检可主动加做1次HIV检测,特别是口腔、皮肤、淋巴等部位近期出现异常时,及早排查、放心安心。
此外,使用安全保护措施,理性健康交友,也是降低传播风险的重要方式。艾滋病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守护健康,远离艾滋。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