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抗日形势不容乐观,新四军的处境更是艰难。时任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参谋处作战训练科参谋的刘奎,随部队北移途中,遭到国民党的炮击。很快大量敌人围了上来,新四军被迫突围,刘奎冲出重围之后,带着两名伤员开始了在敌占区打游击的生涯。
彼时,刘奎等人的处境实在太是太难了。三个人中有两个是重伤员,一个是腿部中弹,行动不便,只能卧床休息;另一个是腹部中弹,不仅不方便行动,而且还面临着生命危险,在缺吃少药的情况下,能不能活下来还是未知数。
刘奎虽然情况好一些,但在突围途中也负了轻伤。最要命的是,他们虽然冲出了敌人包围圈,却依然处于敌占区中,要躲避随时可能出现的敌人搜捕小队。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他们的行踪一旦被敌人发现,就断然无法生还。
刘奎虽然身经百战,先后四次身负重伤,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身边当时只有一杆步枪,平时自卫还可以,但要用这杆步枪跟敌人战斗,肯定不行。所以,刘奎当时冷静思考以后,决定还是先以生存为主,等两位受伤的战士痊愈之后再做打算。
即便如此,生存也还是不容易,刘奎只能向当地百姓求助。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深知新四军是穷苦人民的军队,得知刘奎等人的处境之后,全都表示愿意冒死帮助他们。但刘奎不愿意白拿群众的食物,每天起早贪黑的替村里百姓干活儿,赢得了村民们对他的信任。
每次日军过来“扫荡”时,刘奎就组织百姓进山躲起来,帮助百姓们躲了日军残害。没事的时候,刘奎还会给村子里的年轻人讲革命思想,告诉他们新四军是为何而战,让那些亲眼目睹了乡亲们被日军残害的年轻人听得热血沸腾,先后有5位年轻人主动找到刘奎,表示愿意加入革命队伍。
与此同时,刘奎也与皖南中心县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派来十名党员支援刘奎组建游击队。此时,刘奎的游击队已经达到了18人,武器也增加到了三支步枪,子弹同时得到了少量补给。虽然武器弹药仍然匮乏,但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火力,可以与小规模的敌人一战了。
刘奎根据现有的人员和火力选定目标,决定先对伪警察的据点下手。经侦查,庙首镇伪乡公所据点内有敌人20多名,虽然他们的武器装备远好于游击队,但伪警察平时懒散惯了,防范不足,虽然每天按时换岗放哨,却十分松懈,完全有一击得手的可能。
于是,刘奎让队员假扮成翻译,自己假扮成伪警察,光明正大的进入了据点。等他们动手以后,守在外面的游击队员内外夹击,短短十几分钟就控制了整个据点,缴获步枪13支,手枪3支,还有不少子弹,全都被游击队员们带走,从此游击队的火力直接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日军的反扑也很猛烈,就在刘奎带人端了伪警察的据点不久,日军直接集结了一个排的兵力,带着两个伪军连就包围了游击队的驻地。刚刚发展起来的游击队迎来首次巨大挑战,但刘奎指挥若定,有序的组织了突围。
大部分游击队员都顺利突围了,只有刘奎与4名伤员负责断后没能突围出去。但刘奎还有办法,他提前想好了隐藏的地点,带着四名伤员躲入了一处水塘里,利用芦苇杆呼吸,成功躲过日军的搜捕。
此次过后,刘奎的游击队迎来了一次长达一年的发展时期,游击队不断壮大,也打了更多胜仗。不过,游击队也因此被敌人更大力度的针对,在困难时期出现了叛徒。
叛徒出卖刘奎以后,刘奎的行踪被敌人掌握,一次突然袭击到来,刘奎猝不及防身负重伤,被敌人逼到了一处悬崖上。刘奎见逃脱已经没有可能,不愿意当敌人的俘虏,纵身一跃跳下悬崖。但刘奎命不该绝,跳崖过程中多次被悬崖上延伸出来的树枝阻碍,落地后没有牺牲。
大难不死之后,刘奎不坠革命之志,不仅带着战士们打胜仗,还尝试将农具改造成杀敌的武器,从而让更多想加入游击队的年轻人有了机会。与此同时,刘奎还带头开垦荒地,建立秘密农场,从此除了缴获战利品补充队伍以外,还有了稳定的粮食供应,游击队发展形势空前。
等到1944年时,刘奎的队伍已经达到了800多人,对比当年只有3人时,人数整整翻了200多倍。在刘奎带领下,当地的革命形势如火如荼,不仅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还建起军工厂和军医队,将整个队伍的运行逐渐完善起来,战斗力自然也愈发强大。
回想这么多年来的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这一路走来,刘奎付出了太多,简直就是创造了奇迹,刘奎也因此被称为“打不死的刘奎”。只要敌人听到刘奎的名字,立刻就会闻风丧胆,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