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俄军大举进攻顿涅茨克要塞红军城,这座战略枢纽的归属似乎已无悬念。乌克兰媒体在承认城防转移的同时,抛出一个惊人论断——红军城破之日,正是乌克兰实现战略转折之时。这场看似俄军胜利的战役背后,实则暗藏乌军精心设计的三重战略布局。

图为俄乌前线士兵
俄军为攻取红军城投入11万兵力,包括第51集团军、第90坦克师等精锐部队,形成东、南、西南三面包围之势。这种重兵压境的战术却正中乌军下怀——红军城从始至终就是乌军设下的“消耗陷阱”。2024年8月乌军突袭库尔斯克,表面是“围魏救赵”,实则通过调离部分守军,诱使俄军持续增兵红军城。
当俄军主力完成部署后,乌军立即改变战术:放弃阵地战,改用小股部队持续抵抗。西方开源数据显示,俄军在红军城周边损失超百辆补给车辆,无人机袭击频率高达每日数十次。更关键的是,乌军成功将第155机械化旅等主力完整撤出,保留反攻实力。

一对行进的士兵
俄军尝试“围而不打”切断补给线,却发现城内主力早已转移,仅留少数部队牵制。这种战术与巴赫穆特战役如出一辙——当年乌军通过持续消耗,造成7万俄军精锐伤亡。如今红军城再现相同场景,俄军虽占领城池,却付出战略预备队严重损耗的代价,导致库皮扬斯克等战线推进停滞。
红军城的战略价值远超军事范畴,它已成为撬动西方援助的关键杠杆。随着冲突长期化,欧洲多国出现“援助疲劳”:匈牙利、斯洛伐克明确拒绝新增援助,美国国会多次卡壳援乌法案。前线乌军士兵直言面临“人力、装备、弹药三重危机”。

图为遭轰炸的建筑
红军城失守恰似按下西方援助的“紧急启动键”。美国政府火速批准第72批军援,直接从国防部库存调拨“海马斯”火箭弹、155毫米炮弹和装甲车,省略中间流程实现快速交付。更突破性的是,美国国会通过240亿美元追加法案,并解除射程超300公里的陆军战术导弹系统禁令——此类重武器此前仅在乌军重大胜利后才会解封。
欧洲阵营随之跟进,法德波等六国在柏林签署声明,不仅重申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更承诺提供“长期军事财政支持”。尽管部分承诺存在“画饼”嫌疑,但至少稳定了援乌基本盘。对乌克兰而言,用一座城的代价换取持续作战的“补给包”,战略收益远超死守孤城。
俄军控制红军城后,虽占据顿巴斯60%以上区域,却陷入“占城易守城难”的困境。作为交通枢纽,该城需大量兵力维持补给线,导致11万俄军从机动部队变为“守城部队”,苏梅、哈尔科夫等战线推进因此停滞。更严峻的是,俄罗斯军工生产虽加速运转,但长期多线作战已显疲态——乌媒披露俄军在红军城方向的炮弹供应量从每日3000发降至1500发。

坦克开火的画面
反观乌克兰,撤离红军城的精锐部队被重新部署至扎波罗热和哈尔科夫方向,形成新的反攻集群。俄军因兵力分散难以应对多点防御,战场主动权悄然易手。更重要的是,红军城失守为乌克兰在谈判桌上争取到新筹码——打破俄方“以地盘换谈判条件”的逻辑,转而要求“根据当前战场形势重启和谈”,并将西方安全保障作为核心诉求。
西方媒体指出,乌克兰的“弃城战略”本质是“空间换时间”:通过消耗俄军实力等待西方援助到位,同时熬过美国大选的政策窗口期。特朗普虽抛出“20年内不接纳乌克兰入北约”的言论,但拜登政府在卸任前加速武器输送,试图为乌军积累谈判资本。

图为泽连斯基和斯塔默
当俄军为占领红军城的短暂胜利欢呼时,可能未察觉自己已陷入更棘手的战略困境:守着一座消耗巨大的空城,面对重组完毕的乌军反攻集群,还要在谈判桌上应对手握西方承诺的对手。这场战役证明,俄罗斯从一开始就低估了红军城的真实价值——它不是摧毁乌军防线的突破口,而是改变战局走向的“战略支点”。城破之日,乌军卸下消耗包袱,获得援助保障,更掌握战略主动,这种藏在“失败”表象下的胜利,或许远超莫斯科的预料。

信息来源:
新浪财经——俄罗斯做梦也没料到,红军城破之日,就是乌克兰胜利之时

环球时报——在红军城,俄乌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