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邓小平低谷期:专注当下,坚韧前行

时间:2025-11-02 17:41:45 来源:传达室 作者:传达室

最近,我感到个人状态有些低迷,于是决定利用出差江西景德镇的机会,顺道探访南昌——这座城市曾是邓小平在“文革”期间三年谪居之地,拥有著名的“邓小平小道”。尽管无数次在书中读到这段历史,但实地探访,体验终究有所不同。

在邓小平女儿毛毛的书中,我了解到,邓小平当年劳动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位于南昌城郊,过赣江的八一大桥后,需走上半天才能到达。而今,城市已焕然一新,我从南昌东站驱车不过半小时,便来到了拖拉机厂门口,如今这里已是邓小平小道陈列馆。尽管并非节假日,仍有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这里是邓小平六十多岁时,遭遇人生低谷的见证地。我徘徊其间,翻出之前写的一篇文章,试图感受他是如何度过那段艰难岁月的。

时间回溯到1969年10月,中央决定进行“战备疏散”,邓小平被安排前往江西。尽管事发突然,但他对前来宣布决定的汪东兴提出了三个请求:

第一,带继母夏伯根一同前往。邓小平的继母是四川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女儿,一生坎坷,邓小平被“打倒”后,全靠她一人照顾子女。此次离京,邓小平首先想到的便是这位毫无血缘关系却胜似生母的继母。

第二,带上卧室的窗帘,因为邓夫妇习惯在黑暗中入睡。

第三,制作几个大木箱,带上家中的藏书。邓家藏书丰富,包括马列、历史、文学等各类书籍。行前,他们精心挑选,将书装进木箱。邓的女儿回忆说,他们知道,未来的岁月将由这些书陪伴他们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

这三个请求,体现了邓小平面对生活变故时的三个要点:

睡好觉,读好书,顾好眼前人。

1969年10月22日,一架老式伊尔-14飞机从北京沙河机场起飞,飞往江西。机上载着邓小平一家三口,以及他的窗帘和书籍。

据说,进舱门前,邓小平回头望了一眼北京城,却只见空旷的机场,随即转身登上飞机。

邓小平落脚在南昌附近的新建县。他不知道的是,周恩来在他到来之前已做了精心安排。原本,江西方面准备将他们安排到赣州,但周恩来认为太远,指示应将他们安排在南昌附近,以便就医。周恩来甚至具体指示:

最好让他们夫妇住一栋两层小楼,独房独院,还能在院里活动。

在小平小道陈列馆里,展示着总理指示的复制件,从中可见周总理的细致与邓周关系的深厚。

有总理的“具体指示”,江西方面找到了一幢原本属于南昌陆军步兵学校校长的小楼,当地人俗称“将军楼”。邓公夫妇对这处新居表示满意,“专案组”也认可,任务圆满完成。


临回北京前,“专案组”问邓小平还有何要求。邓小平的回答令他们大感意外:

我同意中央对我的安排,我到江西来了,但我还会出来工作的,我还能为党工作十年。

毛泽东曾评价邓小平是“钢铁公司”,即便遭遇“停产”,其硬气依旧不减。

在那幢小楼里,邓夫妇住二楼,一楼住着一位干事,负责保卫与监管。有一天,干事让邓小平写心得体会,邓小平看了他一眼,淡淡地说:

有事我会给毛主席党中央写报告的。

革命家张鼎丞的女儿张九九曾去小楼探望邓小平,她描述说,邓小平的威严与气势,丝毫不减当年。

遗憾的是,“将军楼”位于步兵学院校园内,并未对外开放。

来江西时,邓小平已65岁,身体状况至关重要。因此,他有意锻炼意志,保持身体强健。江西冬天潮湿寒冷,他坚持用冷水擦澡,并自豪地对家人说:

我冬天洗冷水澡,就不怕冷,还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根据安排,邓小平还需到附近的拖拉机厂“监督劳动”。职工们看到这位“新职工”,惊讶不已,只敢按规定称他为“老邓”。

如今,工厂已全部开放,邓小平劳动的车间是重头戏。在车间里,“老邓”是一位钳工,负责用锉刀锉零件。这是他过去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做过的工种,四十年后再次派上用场。


陈列馆中展陈的油画名为“老钳工”。

一个管理过百万大军的人,如今只能管理手中的一把锉刀,落差之大,令人感慨。

他没有消极怠工,而是认真上工。《邓小平年谱》中记载:

1970年夏,坚持每日去工厂劳动,做工时衣衫常常被汗水浸透。

夫人卓琳补充了一个细节。有一天,她见邓小平一直站着操作很累,便让他找把椅子坐下。邓小平却说:

你不知道啊,我坐下去,就站不起来了。


邓小平的话,简单中透着隐喻。那句“坐下去,就站不起来了”,让我印象深刻。

即便在最低谷,邓小平也保持着一种稳定的状态,精神未垮,姿态依旧。

唯独有一件事,能让“钢铁公司”放下姿态,那就是为儿女的事。

三年多时间里,邓小平不断为子女的看病、就业、生活甚至婚姻问题致信汪东兴。在那些信里,他完全是一个忧心忡忡的老父亲。

其中,大女儿邓林年龄已大,身体不好,是邓小平的一块心病。1970年2月9号,他在给汪东兴的信中写道:

她已有二十八岁,本身条件差,至今还没有对象,本人一身是病。如能将她分配到同我们靠近些,则更是我和卓琳最大的奢望了。

当年9月13号,他又为同样的事去信汪东兴:

大女儿仍在河北宣化,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分配,我们夫妇仍然希望你能给予帮助。

对于受他牵连的大儿子邓朴方,邓小平的感情更复杂。他无法多说,只能多做。据女儿毛毛描述:

高位截瘫必须每两小时翻一次身,否则会长褥疮。特别是父亲,就每天帮他翻身,晚上也要起来数次。

在低谷期里,家庭是支撑一个人走出困境的力量。但前提是,你要为它付出,它才会给你力量。

邓小平在身处逆境时,更加努力地履行他对家庭的责任。因此,在遭逢浩劫之后,一大家人还能整整齐齐在一起,这是他毕生相当成功的一点。其实,这就是专注当下。

在专注当下的同时,外面的声音也会传到他的耳朵里。

在工厂劳动时,邓小平甚少与人言语。唯独有一次,他主动对车间主任陶排长说,大儿子在家里没什么事干,如果他们家里有收音机需要维修,可以找他。陶排长看到老邓如此为儿子操心,虽然很感动,但是无奈地说:

不瞒你说,我家只有四五十元收入,小孩有四个,还有老人,哪里有钱去买收音机啊。


图为邓小平劳动车间。

听到这话,“老邓”心里五味杂陈,便不再言语。邓公毕竟是邓公,他不会只是一个钳工。他深陷囹圄,却也关注着外面的世界。而外面的世界,有点让他心塞。

有一回,插队的小儿子回来看他,“老邓”很高兴。吃饭时,小儿子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当时社会里种种混乱的状况。邓公听着,眉头紧锁,一直没吭气,最后很严肃地说了一句:

你们知道,你们说的都是一些很坏的议论!

说这话时,小女儿毛毛也在场,日后她在书中写道,父亲是一个政治家,面对这样一个局面,他不可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但是,他什么也没有说,他什么也不能说。他只能把思考和信念,深深地藏在心底。

当年为了方便邓小平夫妇去劳动,工人在他们居住的小楼和工厂之间,拓出了一条小步道,就是今天所称的“小平小道”。


有人说,邓小平在小道上走了三年,充满了他对中国未来的思索,也为日后实行改革开放埋下了伏笔。

邓公当时走在小道上具体想了什么、怎么想的,已经很难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条小道就是他人生低谷的一个写照,成为他整个人生传奇的一部分。

邓公的风格是,在深陷低谷时他的态度是轻描淡写的,在回望低谷时,他的态度也是轻描淡写的。

多年后,小女儿将江西的生活写成一篇文章,在报上发表后送给父亲阅览。这份报纸被放大后,置于小平小道陈列馆的入口大厅处。上面清晰看到邓小平用红笔的评语,没有别的话,就是四个字:

写得真实。


关注这个传达室

更容易看到我的推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