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韩外长闪电访华打破惯例,李在明力邀中方出席APEC峰会

时间:2025-09-20 22:22:35 来源:诗意世界 作者:诗意世界

9月17日,北京的秋阳中,韩国外长赵显的身影显得格外匆忙。这位上任仅三个月的外交官,以一场打破惯例的“闪电访华”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按照传统外交礼仪,本应由中国外长先访韩,但赵显却选择提前启程,这一举动无疑释放了强烈的政治信号。

会谈仅持续一天,赵显便紧急返程,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在出发前公开表态:“美国已不再是与盟友保持良好合作的国家。”这一连串反常举动背后,隐藏着韩国总统李在明的迫切期待——他希望中方能接受11月庆州APEC峰会的邀请,为陷入困境的中韩关系注入一剂强心针。



一、三项惯例被打破:韩国外交的“紧急信号”

在外交领域,惯例往往比明文规定更具约束力。赵显此次访华打破的三项惯例,每一项都在释放非同寻常的政治信号。

最引人注目的是外交顺序的颠倒。中韩外交素有“先外后内”的默契,新政府上台后通常先由外长互访铺垫,再安排元首会晤。李在明今年6月就职后,按惯例应由中国外长先访韩,但赵显却主动“逆流程”访华。韩国《News Claim》直言:“这凸显韩国在地区局势复杂化背景下强化对华合作的紧迫性。”



这种姿态在韩国外交史上极为罕见,上一次还是2003年卢武铉政府为推动六方会谈采取的特殊举措。

行程安排的紧凑程度同样反常。赵显9月17日抵京会谈、共进晚餐,18日一早就启程返韩,全程不到24小时。对比前任外长动辄三四天的访华行程,这种“速战速决”更像是一场带着明确任务的“冲刺”——韩外交部提前声明,此行核心议题就是“邀请中国领导人出席APEC”。这种直奔主题的务实风格,与韩国外交传统中注重仪式感的做法大相径庭。



最具突破性的是对美表态的转变。作为美国盟友,韩国外长公开批评美国“不再是好伙伴”,这在韩美同盟70年历史上堪称首次。赵显这番话直指美国近期对韩钢铝加征关税、拘押韩国籍工人等争议事件,却也巧妙向中方传递信号:韩国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的决心。

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专家车斗铉解读:“这是用最委婉的方式告诉中国,韩国的外交决策将更注重自身利益。”



二、李在明的双重焦虑:经济寒冬与外交困局

这场非常规外交背后,是李在明政府面临的双重压力。这位上台仅百日的总统,正遭遇韩国近十年来最严峻的经济与外交挑战。

经济数据已亮起红灯。2025年5月韩国出口同比下滑1.3%,其中对华出口减少8.4%,对美出口更暴跌8.1%。美国刚将汽车、钢铁关税从25%提升至50%,直接冲击占韩国GDP 15%的汽车产业。

更棘手的是内需萎缩,第一季度GDP环比下降0.2%,建筑业投资大幅下滑,国际机构已将韩国全年增长预期下调至0.8%。中国作为韩国连续18年的最大贸易伙伴,此时成了李在明“经济突围”的关键。



外交上的“夹心困境”更难破解。李在明就职后试图推行“平衡外交”,既维系韩美同盟,又修复中韩关系。但现实是美国要求韩国在芯片出口管制、台海问题上选边站,而中方对韩美同盟强化保持警惕。

韩国国家安保战略研究院专家朴炳光坦言:“李在明的发言反映出韩国在中美之间的困境”,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在特朗普政府对华强硬政策下愈发尖锐。

选择庆州作为APEC举办地,本身就暗含李在明的政治考量。这座古代新罗都城不仅是他的出生地,更留存着大量唐朝文化遗迹,象征着中韩千年交往史。李在明团队希望借助这种文化共鸣,为中方出席创造友好氛围。更现实的是,若能促成中美领导人在APEC期间接触,将成为他执政初期的重大外交成果,有效缓解国内压力。



三、诚意筹码与信任考验:中韩博弈的关键点

为争取中方点头,韩国近期密集释放“诚意信号”,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在务实合作层面,双方取得实质性进展。4月中韩海洋事务对话达成共识,同意推进海域划界谈判,将黄海打造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针对此前争议的渔业养殖问题,中方明确设施建设“不违反中韩协定”,韩方也承诺“客观理性看待”。人文交流方面,继中国对韩免签后,韩国计划年内对中国游客开放免签,这些举措都为APEC营造了良好氛围。

但信任赤字仍未根本消除。最敏感的是韩美同盟问题,李在明虽强调“不参与美国对华遏制”,却在赵显访华后表态“韩国将与美国携手共进”,坦言面临选边站时“会站在美国一边”。



这种矛盾表态让中方疑虑加深——中国驻韩大使戴兵虽肯定韩国“平衡外交能力”,却也暗示需要更明确的行动。

中方期待韩方以实际行动,恪守建交初心,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排除外部干扰,聚焦合作,妥善处理分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