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仙女被剩下,究竟是命运的玩笑还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集帅们是否真的要为此负责?每当聚会时,这个话题总是被热议,仿佛谁再说自己不急于结婚,就成了异类。
年轻时,我们心中都怀揣着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择偶时,我们希望对方既有颜值,又有生活气息,性格相投,最好还小有品味。这些条件叠加在一起,让很多姑娘在二十出头时就明确了自己的择偶标准。然而,当岁月悄然流逝,到了三十岁那年,很多人发现自己设定的条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加苛刻。
我的发小小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二十出头时,家里就为她安排了不少相亲。她的要求非常直接:长相普通的不见,学历比自己低的拒绝,'将就'二字是她坚决避开的。家人一开始还劝她'好马也要配好鞍',后来干脆带着哭腔催她'你总也挑不到头啊孩子'。但小杨特别倔强,一个接一个地推掉了七八个介绍人,态度坚决。
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着一种'你值得全世界最好'的信念。然而,生活终究会让人慢慢醒悟。比如攒婚房首付这件事,攒了两三年,却发现房价已经上涨得更快。原先能买两室一厅的钱,几年后只能勉强买个小一居。那份'只选爱情'的底气,也在一次次和父母的争吵中被磨得所剩无几。
妥协,有时候并不是被生活逼着认输,而是慢慢承认自己有些想法太理想。前阵子小杨又去见了一个男孩,两人年纪相仿,对方家境一般,长相也不尽人意。小杨回来后闷闷不乐,过了几天才吐槽说:'他张嘴闭嘴全是'咱妈''咱家'的,话里夹刀子,长相就是路人甲。'她妈在一旁没说话,第二天就又找媒人继续联系别的人。'挑,继续挑。你想挑到天荒地老吗?'她爸忍不住拍了桌子,一家人又陷入了冷战。
然而,日子总还得继续。你会发现,三十岁并不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只是生活的坐标盘到了某个刻度。街坊张姨家的姑娘,今年三十二岁,还在继续挑选。大家背地里议论:'小仙女人不错,就是太拔高了。'但你想想,一个人三十多个春秋都靠自己打拼过来,月薪八千,有车没房,非要说'剩下'是她的过错,那多不讲理。
打开社交网络,关于这个话题的留言铺天盖地——'别挑了,凑合嫁吧!'、'找个有钱的娶你,不亏!'、'脱贫完全靠婚姻,是捷径。'说句不太好听的,脱贫确实没那么难。看不少农村小伙子家里咬咬牙,给儿子操办上一场婚姻,只要舍得出彩礼,哪怕是媒人去捡'爹不疼娘不爱'的姑娘,也能凑合撮合成一桩亲事。
但我见过一个更扎心的故事。表姨家的表妹本来是个挺机灵的小姑娘,家里条件不算好。十九岁高中毕业,二十一岁就被媒人领去见了镇上一个傻乎乎但能自理的男孩儿。大家心照不宣:女方陪嫁没多少,彩礼能到手两万,堪堪够给老母亲看场病。她嫁过去以后再也没回来过,偶尔在村集微信群里冒个头。再看她父母,心里明明知道这桩亲事不理想,可也只敢小声唠叨几句——人家条件就这样,女儿不让娘家添麻烦,也算孝顺。
所以说嘛,婚姻这东西,从来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能改变命运当然好,但房车彩礼、楼市物价这一环扣一环,有多少姑娘不是'剩下',而是被自己的亲人用各种标准'剩'住的?有的出嫁那天,嫁妆简单得可怜,只有一摞新床品和小几千陪嫁钱。她妈偷偷塞纸巾在枕头下,对着女儿背影发呆,谁说得清这是一锤定音,还是无声的心疼。
我啊,见惯了家里姑娘挑挑拣拣被悄悄数落,也目睹过'为了脱贫'拼着结了婚,结果日子半辈子不敢提离。有人觉得,只有一段'幸福的婚姻'才配叫'翻身',但真到海市蜃楼里醉生梦死过,才知道婚姻不过是两家人的拉锯。
再说句实在的,谁又不是边怀着幻想,边抓着现实。小杨今年终于拖着见了喜欢的男生,两人对上了眼神,转头就发我消息:'这回我不再犟了,感情这玩意还是得遇见合适的,别扛着不下场。'我隔着手机笑笑。对啊,等太久容易困在自己的小黑屋,但随便凑合,相信谁都不甘心。
她们的家里,是不是都真的那么'穷'?也许只是舍不得把女儿交出去。到底是姑娘要求太高,还是命运玩笑多?咱也说不清。
手机前的你们,是不是也曾在深夜对着家人的唠叨发愣,'凑合'两个字,为什么每次听都像扎心?咱中国的相亲桌上,比颜值更难的是心气,比房子和车子更难的是'安心'。什么时候我们能实打实问一句,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啥?剩下、合不合适、彩礼多少,其实只是一串代码——某年某月某天,万一突然遇见了那个人,说不定前头的犹豫,全成了铺垫。
故事讲到这,再往下,其实就该是你和我的续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