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对“我是谁”的追问,往往与对生命起源的探索紧密相连。而探寻一条大江的源头,不仅是地理学的课题,更是文明溯源的深刻命题。由国家文物局、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特别支持的八集大型文化纪实纪录片《因为长江》第二集“羌藏·源启”篇,即将在湖南卫视、芒果TV、山海APP同步播出。本集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线索,深入羌藏文化区域,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溯源之旅。
长江,这条亚洲第一长河,其源头究竟何在?《尚书·禹贡》中曾有朦胧的记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则提出金沙江为上游。直到1978年,中国科考队员在青海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海拔6542米的姜根迪如冰川,确认了沱沱河为长江正源。沱沱河在青海治多县的囊极巴陇山谷口与长江南源当曲交汇,长江干流通天河由此“诞生”,开启了奔流万里的壮阔征程。

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文物普查队员尕玛冈森与魏立龙的任务,是为玉树市散落的127处文物“办身份证”。他们沿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通天河沿岸前行,在麦松古村落,镜头记录下了他们的工作场景。这里30幢石砌民居依山而建,历经两三百年风雨,测绘无人机在村落上空盘旋扫描,为数字化保护采集三维模型,让古老村落以科技方式“永生”。

“羌藏·源启”篇不仅呈现了长江流域羌藏文化区域的重要考古发现,更以时间为轴,串联起文明的脉络。从清代麦松古村落向远古回溯:青海玉树发现的近30个岩画点、500余组图像岩画群,距今约4500至2000年,是理解古羌人生存与交流的视觉证据;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发现的5000年前先民定居遗迹,将长江上游与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紧密联系;海拔3800米的青海玉树吉拉扎丁都普巴遗址,新近发现的古人类用火遗迹,更将通天河畔的人类活动历史上推至4.5万年前。

探源之路,既是对过去的追寻,也是对未来的守护。“羌藏·源启”篇将镜头对准长江源头的生态画卷。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之一,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每年向下游输送超600亿立方米优质水源,滋养着亿万生命。

三江源国家公园首席摄影师旦增桑周记录着这里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牧民、游客、志愿者自发成为水源守护者,一个弯腰捡拾的动作,成为高原上的全民默契。随着国家公园体系保护措施的完善,野生动物的身影频繁出现在镜头中,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成效显著。

长江之源,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江河之源,更是文明意义上的延绵之根。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感慨道:“我们探索长江源头,更是在文化层面上探索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源头。”
从姜根迪如冰川的第一滴融水,到通天河畔的千年岩画;从4.5万年前的一缕炊烟,到如今三江源生态的系统保护——《因为长江》第二集“羌藏·源启”篇将于11月3日19:30生动呈现。让我们走进长江源头,在雪域苍穹之下,开启一场江河与文明的溯源之旅。
编辑 | 余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