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向以神秘、高冷形象示人的导演王家卫,近日因一段私人录音的曝光陷入舆论漩涡。那副象征其艺术身份的墨镜,仿佛在公众视野中碎落一地。录音内容涉及他对演员的评价、编剧署名权争议等敏感话题,将这位‘意识流’大师推上了道德审判台。
2024年10月底,青年编剧‘古二’在网络平台发布多段录音,内容为王家卫与《繁花》编剧秦雯等人的私下对话。录音中,王家卫对部分演员的人品、身材发表负面评价,更被指控‘掠夺编剧署名权’和‘无偿占用创作成果’。古二声称自己为《繁花》付出了大量创作劳动,却未得到应有的认可。
这场风波迅速演变为一场公共事件。古二的行为被质疑为‘利用舆论私刑’,而王家卫的私人言论也引发了关于艺术家私德与创作自由的激烈讨论。舆论场中,有人呼吁保护创作者权益,也有人指责古二破坏行业信任。

作为香港‘意识流’影像的代表人物,王家卫的作品一直以独特的美学风格著称。《花样年华》中的欲语还休、《重庆森林》里的潮湿浪漫、《一代宗师》中的武侠情怀,构成了他独有的艺术滤镜。这种风格让他在观众心中享有极高的宽容度——他的电影可以叙事模糊,可以情绪至上,甚至可以‘偏执’。
王家卫的‘偏执’在业界早已不是秘密。他对创作的极致追求,曾让梁朝伟为一句台词重复27遍,让刘嘉玲擦地板20多次,甚至为一场雨中打戏连续拍摄30个通宵。这些故事在业界传为佳话,被视为艺术家对创作的敬意。然而,当这种‘偏执’从作品延伸到私人领域时,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
事实上,王家卫的‘墨镜’从未真正摘下。他的艺术个性与公众形象早已融为一体。即便在这次风波中,他对镜头和表演的坚持也未被打破。他曾明确表示,不允许演员在现场随意更改台词。这种对创作的绝对掌控,在他看来是导演的主体性,但在公众眼中却可能成为‘专制’的证据。

这场风波并非孤立事件。2009年,法国导演波兰斯基因性侵指控被捕时,王家卫曾联合100多名电影人公开声援,称其为‘当代最伟大的导演之一’。这一事件折射出文艺创作领域的一个永恒悖论:作品价值与创作者个人道德之间的冲突。当艺术成就达到一定高度时,社会对其道德失范的态度往往呈现两极分化——要么绝对不容忍,要么无限宽容。
在新媒体时代,这种冲突被进一步放大。第五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解构了传统信息分发模式,也直接冲击了各领域的权威形象。一段录音、一张截图,就可能让公众人物的外在形象瞬间崩塌。通过作品构建的对一个人的认知,正变得越来越不可靠。
近年来,公众人物的‘塌房’事件屡见不鲜,且大多源于私人录音或聊天记录的曝光。这已成为新媒体时代的特色。与过去娱乐记者的蹲守不同,现在的曝光更多来自私密关系中的‘背刺’。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社会对道德戒律更加严苛?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在另一些层面,人们对偏离道德的包容度相当高。这种包容可能是生活重压下的情绪出口,也可能是后现代精神失序的必然代偿。道德标准在互联网上变得越来越随意、动态和模糊。人们一面警惕道德大棒的训导,一面又因社会情绪的流行而轻易改变对一个人的看法。

倒推二十年,单身可能是一种人设弱点;十年前,偶像抽烟可能成为‘塌房’导火索;而如今,标准变得更加捉摸不定。今天这个明星被全民讨厌,明天那个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很多时候,他们并未真正做出道德失范的事,只是恰好契合了某种流行的社会情绪。
即便没有这次‘录音门’,王家卫也未必不会‘塌房’。但他早年的作品或许救了他一命。《繁花》中那些复杂的女性角色,以及他过往电影中忧郁的男性形象,都让他避免了被贴上‘老登’的标签。艺术成就与个人道德的博弈,在新媒体时代正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
作者 | 永舟
编辑 | 青霆
值班主编 | 张来
排版 | 八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