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除了电池安全引发的“爆燃”担忧外,高昂的保险费用正成为车主们的另一大痛点。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车险价格普遍高出30%-50%,部分车型甚至翻倍,充电成本低廉的优势被保险支出大幅抵消。本文通过对比小米与问界两大品牌的保险案例,揭示新能源车险定价逻辑与行业变革趋势。

作为造车新势力的流量担当,小米汽车SU7车型的保险费用引发市场热议。首年保费普遍在6000-8000元区间,与50万元级燃油车持平,但续保阶段出现显著分化:

更严峻的是,部分保险公司开始对小米车型采取谨慎承保策略。平安保险代理人明确表示“报不出价”,人保则建议车主转投小型保险公司,仅太平洋保险愿意根据车辆使用情况报价。这种市场态度转变与小米SU7 Ultra成都碰撞起火事故密切相关,该事件直接导致小米车型续保率上涨15%。
面对保险市场困境,小米选择跨界破局。2025年10月29日,通过四川银米科技间接持股的法巴天星保险正式揭牌,成为我国第91家财险公司。该机构重点布局新能源车险领域,某续保案例显示其基础险种总保费约7000元(含返现),较传统渠道更具价格优势。

与小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华为鸿蒙智行旗下的问界品牌在保险领域取得突破。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宣布:问界车型第二年续保费用平均下降30%,这一政策恰逢赛力斯香港IPO关键期,为品牌价值提升注入强心剂。

保费下调的底气源于硬核技术支撑:
中保研数据显示,问界M9在维修经济性方面获G级评价,单次维修成本低于同级豪华车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报告则指出,问界三年保值率位居插电混动及增程类车型榜首,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保险公司下调保费的依据。

尽管问界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保费下调,但新能源车险整体仍面临结构性难题。中国精算师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达57亿元,137个车系赔付率超100%。这种“收100赔100多”的困境,主要源于三大因素:


随着问界、小米等车企通过技术赋能和模式创新破解保险难题,新能源车险市场正迎来变革契机。未来,智能驾驶数据共享、维修标准统一、UBI车险(基于使用量的保险)等创新模式,或将重塑行业格局,让新能源车险真正回归“风险定价”本质。(文|DA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