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拉萨年轻人的生活图景:从《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看藏地青春

时间:2025-11-05 03:56:22 来源:幕味儿 作者:幕味儿


今年,第3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多部华语电影崭露头角,其中藏语电影《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尤为引人注目。这部影片不仅入围“亚洲未来”竞赛单元,更在电影节期间完成了世界首映。作为藏族导演岗珍的长片处女作,它通过女孩桑吉的视角,细腻描绘了当代拉萨年轻人的成长轨迹与生活状态。


与传统的“藏地新浪潮”电影相比,《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在叙事焦点、主题表达及影像风格上均展现出独特风貌。影片将拉萨视为一个鲜活的都市空间,而非单一的文化符号,通过桑吉及其朋友们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年轻一代对生活、情感、故乡及世界的深刻理解。

导演岗珍旨在通过镜头,为藏族文化增添更多元、立体的样本。她将镜头对准拉萨,捕捉年轻人在这里的生活点滴,无论是情感纠葛还是对未来的憧憬,都透过细腻的影像语言得以呈现。


导演岗珍

在视觉呈现上,《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同样令人耳目一新。影片色彩明亮,夜晚派对的暖调光影与夏日的明媚阳光形成鲜明对比,共同勾勒出拉萨人日常生活的悠闲与自在。特别是“林卡”场景的多次出现,展现了拉萨人夏天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欢乐时光,影片也因此得名“Linka Linka”。


影片以桑吉的童年、少年、成年三个成长阶段为线索,每个阶段都与夏天紧密相连。这一设定源自导演岗珍的真实成长经历,许多年轻一代的西藏人都会在小学毕业后前往内陆城市求学,每年暑假才能回到拉萨,他们对故乡的记忆因此充满了夏日的色彩。

在这个过程中,拉萨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自在从容的生活环境,这些“流动的年轻人”也反过来塑造了拉萨的都市感和包容性。影片中,藏族传统服饰与现代装扮并存,八廓街、大昭寺等城市背景的出现,让拉萨褪去了朝圣的光环,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从叙事层面来看,《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融合了导演岗珍的真实经历,但通过三段时空的穿插和戏中戏的形式,巧妙地消弭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故事以成年桑吉的视角展开,她回到拉萨准备拍摄一部与自己童年相关的电影,却在这个过程中遭遇了创作迷茫和与父亲的隔阂。

童年和少年阶段的故事既是桑吉的回忆,也是她电影的内容。她希望通过镜头的回溯来解开心结,却在一次聚会上与儿时的朋友拉姆重逢,两人的长谈让桑吉的记忆变得模糊和未知,这也是影片中文片名的由来。


对于导演岗珍而言,记忆的主观性是一个有趣的议题。桑吉看似在还原真实,但在拉姆的视角中,真实应该是自己记忆中的样子。因此,困扰桑吉的并非友谊的裂痕,而是她自己的执念。当桑吉向拉姆敞开心扉,她达成了与旧友、与往事、与自己的和解。

影片还深入探讨了桑吉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这一设定源自导演岗珍的生命体验。片中成年桑吉父亲的扮演者罗布次仁正是由岗珍的父亲本色出演。故事中的父女关系具有普遍性,隔阂并非来自情感的缺失,而是时代变革下的价值观差异。


《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还塑造了一种较为当代的家庭关系。故事主要聚焦于桑吉和父亲的关系,对桑吉的母亲则着墨不多。从寥寥几笔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富有主见、不被家事束缚的母亲形象,拉萨都市女性的干练、体面由此栩栩如生。

桑吉自身主体性的形成则是通过“汽车”这一贯穿始终的道具元素实现的。从片头父亲陪桑吉练车时的小争执,到影片中段桑吉和朋友开车外出,再到片尾桑吉独自驾车参加聚会、送拉姆回家,影片借助父亲的车,让桑吉在探寻童年记忆的过程中坐稳驾驶位,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


导演岗珍在此前的短片《甜茶馆女孩》中曾提到,拉萨作为西藏的文化中心,市民观念相对开放和包容。同时,在卫藏藏区的中产家庭中,重男轻女的现象更加少见。岗珍希望她的片子能呈现出藏族年轻人更放松、关注个人体验的状态。

因此,《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在桑吉父女这条副线中,体现了年轻一代在回归故乡后的自我认同过程。这也是他们在面对不同文化冲击和上一代传统价值观念时,重新选择的答案。西藏这座城市正是在这样一代又一代的更迭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开放与多元。


《一个夜晚与三个夏天》用自然、流动的影像和温柔的笔触勾勒出拉萨年轻一代鲜活的生活图景,为整个藏语电影开辟了更广阔的叙事维度。期待影片早日登陆院线,让更多观众看到一个更加年轻的藏地故事和更加真实的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