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ichard Brody
译者:易二三
校对:Issac
来源:The New Yorker
(2021年3月5日)
在电影选角领域,非职业演员与职业明星的碰撞总能激发独特的艺术火花。这种选角策略不仅体现在《面孔》中琳恩·卡林等新人的惊艳亮相,更在《流放者》等作品中形成纪实风格的完整表达。罗伯特·布列松等导演更将非专业演员视为"空白画布",通过去戏剧化处理展现人性本质。

《流放者》剧照
当非职业演员与明星同框试镜时,这种张力达到顶峰。赵婷《无依之地》中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与真实游牧者的互动,与罗伯托·罗西里尼1950年《火山边缘之恋》的创作模式形成跨时空呼应。后者让英格丽·褒曼与斯特隆波岛居民共同演绎的战争创伤,开创了新的叙事范式。

《火山边缘之恋》工作照
罗西里尼在1945年《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首创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通过安娜·马尼亚尼等明星与非专业演员的混搭,将战争时期的紧迫感转化为戏剧焦点。这种创作理念延续至《战火》《德意志零年》等作品,使非职业演员的质朴表演成为历史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拍摄现场
在《火山边缘之恋》中,这种选角策略升华为艺术本体。褒曼饰演的立陶宛难民卡琳,与真实渔夫马里奥·维塔莱的对手戏充满张力。当地居民在镜头前的局促不安,反而成就了影片独特的纪实美学。当渔民们默默划船的著名长镜头出现时,职业演员与素人演员的表演界限彻底消融。

卡琳与安东尼奥的经典场景
斯特隆波岛居民的表演颠覆了传统叙事逻辑。他们笨拙的肢体语言和紧张的神态,在褒曼的优雅映衬下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不协调"恰恰揭示了战争创伤的普遍性——当卡琳试图用都市价值观改造渔村时,岛民们用原始生命力完成了对明星的「反凝视」。

岛民们的日常生活呈现
火山爆发的段落将这种冲突推向高潮。当自然灾害威胁岛屿时,卡琳的外来者身份愈发凸显。居民们面对灾难时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她个人主义的逃亡计划形成戏剧性对立。这种叙事转折证明,非职业演员的参与能使电影超越简单的人物塑造,成为社会现实的镜像。

火山爆发前的紧张氛围
与《无依之地》中弗恩与其他游牧者的共情不同,《火山边缘之恋》始终保持着视角距离。罗西里尼通过让褒曼的表演与岛民生活形成平行叙事,最终完成对战争本质的哲学思考。这种创作手法证明,非职业演员的参与能将电影提升到社会批判的高度。

影片结尾的象征性画面
罗西里尼的创作实践揭示了电影艺术的本质:当制作痕迹与现实生活达成微妙平衡时,非职业演员的"不完美"反而成为最强大的表现工具。这种选角策略不仅创造了独特的审美体验,更让电影成为观察社会的棱镜,折射出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真实面貌。

影片中的经典构图
这种创作理念在当代电影中持续发酵。从贾樟柯对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到是枝裕和的家庭叙事,我们都能看到罗西里尼的影子。当数字技术让电影制作日益精密时,回归表演本质的探索显得愈发珍贵——毕竟,最动人的戏剧往往诞生于真实与虚构的交界地带。

影片中的纪实美学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