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王家卫的‘神格’:光环背后的真相与争议

时间:2025-11-05 23:20:45 来源:娱乐硬糖 作者:娱乐硬糖

作者|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他就像一个大家长,带着我们往前走。而且在现场只要看到他,就感觉是定海神针。”时隔一年半,当我们回看《人物》杂志采访中唐嫣对王家卫的推崇,或许会别有一番滋味。

王家卫的独特气场,让投资商、制片人、大明星乃至普通观众都坚信他是‘文艺之神’。无论拍摄进度如何飘忽,跟随王导似乎就是通往艺术殿堂的捷径。



然而,近日王家卫前工作人员古二曝光的录音内容,却让这份‘神格’遭遇了信任危机。录音中,王家卫与编剧秦雯讨论金靖的身材,评价游本昌‘不是省油的灯’,甚至称陈道明为‘阴阳同体’。这些言论与公众印象中的‘墨镜王’形象大相径庭,引发了广泛讨论。

事实上,这种‘塌房’现象在当下并不罕见。‘大祛魅时代’里,观众对名导、戏骨、大师的迷恋逐渐褪去。正如当年张叔平的美学被追捧,即便头皮被勒到脱发也自我PUA;或是《如懿传》剧组集体夸赞周迅,将个人魅力无限放大。这种群体性的迷恋,更像是一种时代症候。

相较之下,王家卫如何建立起这样的‘神格’更值得探究。李安曾羡慕他‘没有剧本就请一大票明星来拍戏’的酷炫,张艺谋则兢兢业业一年一两部戏,不超时不超支。而王家卫却能让制片人俯首称臣,这种‘折腾’大明星和制片人的能力,究竟从何而来?



文青打工奇遇:从TVB到新艺城的挣扎

录音中,王家卫提到‘现在编剧待遇好多了,以前都不给钱的’,这或许是他自身的写照。1982年,学平面设计出身的王家卫进入TVB编写剧本,专业并不对口。据电视教父甘国亮回忆,王家卫协助他写了些香港市民喜剧,但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随后,王家卫转战新艺城写电影剧本,却因效率问题被老板黄百鸣敲打。‘两三个月都没有什么作品出现,后来我就把他叫过来,他就说要躲起来才能写。’黄百鸣的访谈中,透露出对低产出员工的焦虑。在那个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慢工出活的王家卫显然难以适应。



王家卫在新艺城的第一部电影是1982年的《彩云曲》,刘德华担任男配角。影片讲述中学闺蜜甄嬛和安小鸟的不同人生轨迹,一个成为演员,一个自暴自弃。离开新艺城后,王家卫加入永佳电影公司,为陈勋奇写了《伊人再见》《小狐仙》等作品,却依然未能声名大噪。

一个好汉三个帮:贵人相助的崛起之路

王家卫的成功并非孤立事件。刘镇伟、谭家明、邓光荣等人在他的导演之路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大荣公司,王家卫与刘镇伟成为死党,合作的《猛鬼差馆》《猛鬼学堂》系列票房不错。《猛鬼差馆》讲述警察署前身是日据时期办公楼,里面一个大佐成了吸血鬼,意外复活后与主角大战的故事。



王家卫编剧的《最后胜利》提名金像奖最佳编剧,展现了其艺术潜力。制片人邓光荣坚信‘编而优则导’,决定由王家卫执导《旺角卡门》。这部略带文艺感伤的港式帮派片,让观众有了焕然一新之感。监制过《古惑仔》的电影人文隽回忆,当时观众对午夜场的反应非常热烈。

随后,王家卫说服邓光荣投资更大的《阿飞正传》。这部电影成为他风格成熟的里程碑,影片反复提及无脚鸟的传说,每个角色都像是无法停驻的无脚鸟。阿飞追寻生母的下落,苏丽珍和咪咪追寻阿飞的爱,楼下警察追寻苏丽珍的爱……



造神运动与神话崩解:权威的构建与质疑

邓光荣是第一个‘惯坏’王家卫的人。1990年《阿飞正传》投资4000万,票房却只收975万,气得他住院。然而,这并不能全怪王家卫。要知道邓光荣为了展现对小王的信任,在上映前连一格菲林都没看过。这种信任,在电影圈实属罕见。

李安曾评价王家卫:‘他可以拍了几个礼拜,几个月,几年,然后再扔了从头来过。或者是把最震撼的影像和隐喻,与浪漫绝美的表演场景糅合在一起。’这话粗看是夸奖,细看像反讽,再看又有几分嫉妒。王家卫用一种取巧的方式拍片,把解读工作交给观众,而观众会因为自己的成功解读而欣赏自己,同时更欣赏王家卫。



法国新浪潮派强调导演个人风格和即兴创作,90年代进入创作成熟期的王家卫恰好成为其在华语电影世界的代言人。《电影手册》将他赞誉为‘1990年代最伟大的电影作者之一’,昆汀也亲自解读《重庆森林》,认为王家卫受戈达尔的影响很深。这使得王家卫的电影在票房上不被本土所接受,拥趸却来自香港以外的地方。

然而,港媒过去对王家卫片场暴行的报道着实不少。拍完《阿飞正传》的梁朝伟,回家边做卫生边抹泪,因为一句对白被王家卫NG了27遍。《东邪西毒》里张学友一个抬头动作做了60多次,却被告知‘算了’。宋慧乔拍《一代宗师》因为拖太久想走人,却发现王家卫让工作人员扣了她护照。



这一切似乎印证了一个观点:面对强力意志,人类如绵羊一样易于驯服,尤其在缺乏标准的艺术创作领域。2016年《摆渡人》口碑崩塌,王家卫在微博说‘我喜欢’,众多明星跟风站队。当时说‘我不喜欢’的王传君,不也被群众吐槽为‘人飞了’。

不可否认王家卫作品的价值,但也不能忽视权威媒体和影评人构建的符号暴力。至少,看不懂王家卫,并不意味着审美能力不足。录音事件最大的启示也不过是不要对内容创作者产生滤镜,倒是王家卫导演的经历启发我们:为所欲为别人就会惯着你觉得你是古怪的天才,有商有量别人讨价还价还觉得你多吃多占呢。

当然,你得一开始就立下这个规矩这个范儿,像李安导演,现在戴墨镜也没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