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5日,知名歌手郑智化在社交平台发文,直指深圳机场对残障人士服务存在严重缺陷。他描述自己乘坐轮椅登机时,因升降车与机舱地板存在20多公分高度差,导致轮椅无法推进,双腿难以跨越机舱门。更令他气愤的是,操作升降车的司机拒绝调整升降板高度,最终迫使这位65岁的老人不得不'连滚带爬'进入机舱。这一描述迅速引发网络热议。
这并非郑智化首次陷入舆论漩涡。2022年,某综艺节目对《星星点灯》歌词的魔改就曾引发他的公开不满。当时,多数网友选择支持这位创作过《水手》《落泪的戏子》等经典作品的宝岛歌手,认为对老艺术家的作品应当保持尊重。这场争议甚至勾起了70-80后群体的集体回忆,让三十多年前的经典歌曲再次成为讨论焦点。

深圳机场事件发生后,舆论走势出现戏剧性反转。机场方面迅速在官方微博留言区致歉,承诺'全面审视并优化特殊旅客服务保障细节'。但与此同时,一段显示四位机场工作人员将郑智化连人带轮椅抬进机舱的监控视频在网络流传。这导致舆论风向急转,部分网友质疑郑智化'措辞夸张',甚至有人讽刺'四个人抬你一个,这福气给你要不要'。
面对舆论压力,郑智化最终选择道歉。然而,《经济观察报》10月28日刊发的《郑智化无须道歉》一文,将事件讨论提升至公共议题层面。文章认为社会应关注残障人士'自主出行的尊严需求',而非苛责维权方式。这一观点随即引发争议,有网民反驳'因为你残疾,所以地球就该围着你转?'。

事实上,公众人物对公共服务提出批评并非孤例。2022年,篮球运动员林书豪就曾因吐槽隔离酒店健身房条件简陋而遭处罚。更早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部分美国运动员因雾霾戴口罩也被批评'不尊重中国'。这些案例折射出一个共同问题:当批评涉及公共服务缺陷时,公众往往更关注批评者的身份而非问题本身。
郑智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双重身份——既是创作过《大国民》等具有社会批判性作品的歌手,又是来自宝岛的公众人物。1993年创作的《大国民》中,他用'美丽的谎言说了多少遍'等歌词讽刺宝岛社会现象,同时以'十亿人民九亿商'描述内地经济变革,最后以'中国中国一定强'表达认同。这种创作心态与同时代宝岛艺人形成呼应。

对比宝岛网红'馆长'陈之汉的访陆经历可见端倪。这位以'贬台'言论收获内地粉丝的花臂男子,尽管有涉黑背景,但因持续表达对内地的正面评价而被视为'自己人'。而郑智化使用'连滚带爬'这类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表述,在当下网络语境中容易被解读为对特定群体的冒犯。
这种舆论敏感性的根源,在于内地网络环境对'群体认同'的高度重视。当公众人物涉及残疾人权益、地域身份等议题时,其表述方式往往比问题本身更受关注。正如网友质问'你说的这个'我们'里有我吗?',这种语境下,任何表述都可能被放大解读。

对于65岁的郑智化而言,这次风波或许是个重要提醒。在内地网络语境中,公众人物表达诉求需要更精准的语境把握。例如采用'若无闲事挂心头'这类婉转表述,配合旁观者视角的照片,既表达诉求又避免冒犯,可能更符合当前舆论环境。这种表达方式的转变,折射出三十年来社会舆论生态的深刻变迁。
从'中国中国一定强'的豪迈,到'连滚带爬'的窘迫,郑智化的遭遇揭示了一个现实:在公共议题讨论中,表达方式的重要性已不亚于问题本身。当舆论焦点从'如何改进服务'转向'批评者是否够格'时,或许才是真正需要反思的社会现象。
「四味毒叔」出品
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联系邮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众号lD:siwei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