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应从容登机,却因机场服务问题陷入窘境——郑智化在深圳机场的遭遇,不仅引发了一场关于残疾人出行权益的讨论,更意外掀起了关于身份认同的舆论风暴。这位曾以《水手》《星星点灯》等经典歌曲感动无数人的宝岛歌手,为何在晚年陷入如此争议?
从综艺争议到机场风波:郑智化的舆论轨迹
2022年,郑智化因综艺节目《星星点灯》歌词被改编而公开表达不满,当时舆论普遍支持这位老艺术家的创作尊严。网友翻出他1990年代初的代表作,称赞其爱国情怀与艺术成就。这场争议不仅让郑智化重回公众视野,更勾起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水手》《落泪的戏子》等歌曲再次被品鉴,引发关于那个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讨论。
然而三年后的深圳机场事件,却让舆论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2025年10月25日,郑智化在社交平台发文控诉深圳机场对残疾人不友好:升降车与机门地板20多公分的高度差,导致他不得不“连滚带爬”进入机舱。这一描述迅速引发关注,但随后事件出现反转——机场官方道歉的同时,监控视频显示郑智化实际是被四位工作人员抬进机舱的。舆论瞬间转向,指责其措辞夸张,甚至有人讽刺:“四个人抬你一个,这福气给你要不要?”

舆论反转:从维权到身份质疑
面对舆论压力,郑智化选择道歉。但《经济观察报》10月28日刊载的《郑智化无须道歉》一文,将事件推向更高层面。文章认为社会应关注残障人士的尊严需求,而非苛责维权方式。然而这一观点在网民中引发分歧,有人反问:“因为你残疾,所以地球就该围着你转?”这种质疑背后,折射出更深层的身份认同焦虑——当郑智化以“连滚带爬”形容内地机场服务时,部分网民的关注点从事件本身转向了他的宝岛身份。
这种心态并非孤立现象。2022年林书豪吐槽隔离酒店健身房条件差,被批评“吹毛求疵”;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部分美国运动员因雾霾戴口罩被指责“不尊重中国”——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一个现象:当公众人物以批评姿态出现时,其身份认同往往成为舆论焦点。相比之下,那些刻意表达“爱中国”的境外人士,如网红伏拉夫,即使表演拙劣也能收获粉丝,直到其辱华言论被曝光才人设崩塌。

时代记忆与身份认同:郑智化的双重困境
郑智化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是时代变迁的缩影。1990年代初,两岸文化交流频繁,他的歌曲在内地广为传唱,《大国民》中“中国中国一定强”的歌词,曾被解读为对国家发展的期许。然而三十多年后,当他在社交媒体上以“连滚带爬”形容自身遭遇时,舆论却将其身份标签置于事件核心——残疾人、宝岛人士、过气歌手,这些标签交织成复杂的舆论场。
这种转变与内地网络语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如今,任何公共事件都可能被解读为群体身份的象征,从残疾人权益到地域认同,舆论往往超越事件本身,演变为身份政治的博弈。郑智化的遭遇,正是这种语境下的典型案例:他的言辞被放大为对内地服务的整体否定,而其宝岛身份则成为质疑其动机的依据。

舆论场的“连滚带爬”:如何平衡维权与表达?
郑智化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维权方式与舆论语境的错位。他以“连滚带爬”形容自身窘境,本意是强调机场服务的不便,但这一表述在内地网络语境中容易被解读为对整体环境的否定。相比之下,林书豪、美国运动员等案例表明,当批评对象涉及内地服务或形象时,公众对表达方式的要求更为严苛。
这种语境下,公众人物如何平衡维权与表达?或许可以借鉴更温和的方式——如用打油诗或婉转表述传递诉求,既保留批评的力度,又避免引发身份质疑。例如,郑智化若以“若无闲事挂心头,谁教老夫归乡愁”形容登机困境,或许能减少舆论争议,更易被双方接受。

结语:从“连滚带爬”到“从容前行”
郑智化的深圳机场事件,本质上是舆论场的一次“连滚带爬”。从维权到道歉,从争议到身份质疑,这一过程折射出内地网络语境的复杂性——当公众人物以批评姿态出现时,其身份认同往往成为舆论焦点,而维权方式则需更谨慎地契合语境。
对于郑智化而言,这场风波或许是一次提醒:在表达诉求时,需更深入了解内地网络语境,以更温和的方式传递声音。而对于公众而言,则需更理性地看待批评——无论是残疾人权益还是服务改进,舆论的焦点应回归事件本身,而非身份标签。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连滚带爬”的舆论困境,实现真正的沟通与进步。
「四味毒叔」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联系邮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众号lD:siweidu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