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父母离世后,这六种亲戚不必再深交

时间:2025-09-21 18:47:56 来源:雪雪呀 作者:雪雪呀

父母离世后,家仿佛被抽走了主心骨的老房子,看似依旧矗立,却经不起风雨的轻摇。往昔逢年过节,一大家子热热闹闹,父母坐在中间,一声声“姑”“舅”此起彼伏,酒杯交错间,亲情似浓得化不开。可老人一走,电话少了,问候没了,甚至以前年年上门拜年的亲戚,路上遇见都假装没信号低头刷手机。

这话听起来有些冷漠,但人得现实些。父母在时,他们是纽带,将一家人紧紧拴在一起。他们不在了,有些亲情,该散也就散了。尤其这六种亲戚,不走动反而清净,日子过得更舒心。



第一种:“算盘打得比计算器还精”的亲戚

这种亲戚,眼里只有利益。父母在时,他们上门拎一箱牛奶,能换走一箱水果外加一顿好饭,临走还可能“借”走点急用钱。老人不在了,他们发现从你这捞不着油水,态度立刻大变。

你找他帮忙,他说忙得脚不沾地;他找你办事,却理直气壮。有位老友,他姑便是如此。父亲去世后办后事,姑姑一来就问遗嘱怎么写的、老家房子归谁,磕头时心思早飞到了房产证上。后来发现老友是唯一继承人,脸拉得比驴长,从此再没登过门。

这种亲人,不断还等什么?等着他把你当人肉计算器吗?



第二种:“一年到头不联系,一开口准没好事”的亲戚

平常在微信好友列表里“躺尸”,朋友圈点赞都舍不得给一个。突然某天一个“在吗?”弹出来,准不是结婚、生孩子,就是手头紧想借钱。你把他们当亲人,他们却把你当移动钱包和免费工具人。

你费心费力帮他们一把,他们事后一句“谢谢”都勉强,下次有事继续来“敲门”。等你需要帮忙时,人影都找不着。有位同事,他舅就这号人。平时从不走动,一到儿子要买房,首付差五万,电话打过来比外卖小哥还勤快。同事心软,凑了钱借他。结果自己孩子后来上学择校,想找这舅妈(她是老师)问问情况,电话拨过去,人家哼哈两句就说“开会呢”,挂了。

你说,这还走个什么劲?热脸贴冷屁股,贴久了心也会凉。



第三种:“见不得你好”的亲戚

这种亲戚最伤人。你落魄时,他们躲着你;你稍微过得顺点,他们浑身不舒服,话里话外酸溜溜的。你买房,他们说现在房价虚高,小心成接盘侠;你升职,他们讲现在公司领导眼力不行;你孩子考个好学校,他们来一句现在学霸出来也是打工的命。

总之,你干啥他们都得泼点冷水,好像你过得比他们好,就犯了大忌。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相对剥夺感”,说的就是“你可以过得好,但不能比我好”。有些亲戚,还真就把这心态用在自家人身上。有位邻居大爷的侄女就这样,每次家庭聚会非得明褒暗贬挤兑人一番,后来大爷干脆家族聚餐都不去了,他说“我吃顿安稳饭比听她念酸经强”。

远离这种人,不是小气,是自我保护。不然哪天你被负面情绪压垮了,他们还站旁边说风凉话呢。



第四种:“永远把你当小孩”的长辈

有些叔伯姨姑,习惯了你小时候跟在他们后面的样子。哪怕你四十岁了,在他们眼里你还是那个“不懂事、没经验、啥都得听他们的”小屁孩。你的人生选择,他们指手画脚;你的家庭决策,他们百般干涉。嘴上说“为你好”,实则要你全按他们的心意活。

有位四十多岁的大姐,她小姨就这样。大姐想换工作,小姨说稳定最重要别瞎折腾;大姐孩子要学美术,小姨说没出息,必须学理科;连大姐买件新衣服,小姨都得点评这颜色太艳不像话。

父母在时还能帮忙挡挡,老人一走,这种长辈更觉得自己“有权”教育你。跟他们相处太累,你永远得不到尊重和平等对话的机会。



第五种:“只有单方面付出”的亲戚

亲情也得有来有往,就像跳交谊舞,你进一步,我退一步,才跳得下去。但有些亲戚,永远只在原地站着,等你进,等你付出,等你主动。你每年过年去拜年,他们从不回访;你记得他们生日,他们忘了你姓啥;他们家有事你跑前跑后,你家有事他们装聋作哑。

时间长了,谁都会累。有位老伴的远房表哥就这毛病。十几年了,都是他们去看他,他从来没说过来家里坐坐。后来老伴也寒了心,说“算了,这亲戚是单行道,咱不掉头了,直接靠边停车吧”。



第六种:“曾经伤害过你或你父母”的亲戚

旧账之所以是旧账,是因为没算清楚,或者算清楚了但伤疤还在。有些亲戚,过去做过对不起你家的事,欺负过你父母,占过你家便宜,甚至在你父母晚年需要人时躲得远远的。

现在老人不在了,他们或许年纪也大了,想装作没事人一样重新走动。但对不起,有些原谅不是必须的。有位朋友的父亲生前和他一个堂弟因为祖屋宅基地闹过很大矛盾,对方说话很难听,把父亲气得住院。后来父亲走了,那堂弟老了,想缓和关系,托人带话想来看看。朋友直接回绝了。不是记仇,是对得起父亲受的那些委屈。亲情不能成为道德绑架的绳子。



说这么多,不是劝人冷血无情、六亲不认。好亲戚当然有,那些真心疼你、帮你、雪中送炭的亲人,父母不在了更要珍惜,得多走动,当自家父母一样孝敬。但上面说的这六种,真没必要勉强自己。



人活一辈子,时间精力就那么多,何必浪费在消耗你的人身上?父母走了,咱们更得学会看清人、把真心留给值得的人。剩下的,面上过得去就行,不走动,反而少生点气,多活几年。这道理,六十岁才懂,也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