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太奶3》主创专访:短剧如何通过反套路与团魂感实现进化

时间:2025-11-08 00:52:14 来源:文娱先声 作者:文娱先声

《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3》(以下简称《太奶3》)的开播即爆,让短剧市场再次掀起热潮。上线前,该剧在红果短剧创下超800万的预约量,刷新行业纪录;上线后首日热度值突破2亿,强势登顶平台热播榜。相比三个月前《太奶2》首日破亿的成绩,《太奶3》实现翻倍增长,印证了IP持续扩大的内容影响力与用户号召力。最新数据显示,上线5天播放量已破10亿次。

近年来,短剧行业加速迭代,从粗放生长迈向品质升级,“短剧盛世”成为热议话题。《太奶3》的现象级表现,恰为观察这一转型阶段提供了鲜活样本。文娱先声特邀《太奶》系列制片人魏思雨与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围绕这部标杆之作展开深度对谈:当短剧告别野蛮生长,下一站将通往何方?

反套路:一场温情的逆袭

《太奶》系列拍至第三部,却以“新”感突破观众预期。续接前作,《太奶3》围绕穿越成少女的科学院首席院士容遇与70岁儿子英宝(纪舜英)、五个曾孙展开,故事格局全面升级。从开篇“七旬老汉勇闯大学城”的轻喜剧桥段,到结尾容遇被陷害仍坚守信念的动人时刻,剧集通过家人相互扶持,升华至对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的致敬,打破短剧流于表面的刻板印象。

“《太奶3》的‘新’并非源于穿越设定,而是跳出强冲突惯性,以克制笔触与温情视角重塑家庭喜剧质感。”《太奶》系列制片人魏思雨表示。在她看来,剧集构建了以家庭情景喜剧为内核的“新故事”,用大家长的安全感取代传统逆袭打脸,解构了短剧惯用的“宴会厅模式”与人物三角关系,成为最大创新点。

剧集摒弃奢华场景冲突,转而聚焦日常烟火气。例如,爷孙失恋合唱戏:爷爷与老五经历情感挫折,从垂头丧气到随性哼起《失恋阵线联盟》,最终发展为全家即兴“尬舞”,太奶奶用手机记录的温馨场景,便是拍摄现场主创与演员共同碰撞的即兴火花。此外,剧中对“上半身打得基础,下半身就不基础”等热梗的诙谐致敬,以及对《流星花园》等名场面的复刻,均被有机编织进剧情,成为记录流行文化的时代切片。

团魂感:从“爽感驱动”到“质感驱动”

听花岛总制片人赵优秀指出,当下短剧行业正经历从“爽感驱动”到“质感驱动”的转型,仅靠强情绪刺激已难以持续吸引观众,具备情感深度与审美价值的内容才是核心。这意味着创作需超越情绪输出,构建与观众的深层情感连接,《太奶》系列正是这一理念的先行者。

听花岛对《太奶》系列的长期愿景是打造“陪伴型IP”,如同纪氏家族的情景故事,融入观众成长轨迹,成为共同记忆载体。赵优秀表示:“我们期待短剧成为观众的情感陪伴,既是日常的‘情绪伴侣’,也是特定节点的‘情感仪式’,让短剧真正成为生活中温柔而持久的存在。”

千亿市场:“短剧盛世”下的价值重塑

短剧行业正全速驶入发展快车道。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在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提到,微短剧品质升级与生态繁荣正推动产业规模攀升。2024年市场规模刚突破500亿元,而今年正加速向千亿级迈进,发展迅速的话,今年内可能就接近千亿门槛。

在创作层面,短剧题材从豪门逆袭、龙王赘婿向多元类型跨越,家庭叙事、现实议题频频出圈,情感表达转向细腻克制,追求有温度、有共鸣的“正能量”。工业层面,定制OST、考究场景、精致服化道、光影美学、合理化制作周期成为新趋势,宣发玩法全面向长剧看齐。《太奶3》观影团的盛大规模与粉丝互动热情,再次印证优质短剧的用户粘性与市场号召力。

魏思雨认为,短剧行业近年最大变化是认可度显著提升:“导演、编剧、演员不再严格区分长短剧,这是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她观察到,短剧边界正不断拓宽,从单一内容形态向文旅融合、IP化迈进。赵优秀则保持审慎态度:“‘盛世’分量很重,我们始终怀着学习的心态,因为短剧在内容、制作、题材等环节还有太多成长空间。”

他指出,当前短剧行业最显著特点是内容品类极大丰富,但跟风复制的痼疾依然存在。一旦某个题材或爆款出现,就会出现大量复刻作品,导致内容同质化。为此,听花岛已于今年10月启动战略升级,将原创内容占比从20%–30%提升至70%–80%,未来会有更多非IP改编、全新类型的作品出现。

听花岛今年上半年明确提出创新、美学、情怀三大精品短剧核心要素,并将创新置于首位。例如《家里家外》全程采用方言叙事,依靠对一家人命运的真挚描摹让观众沉浸;《太奶3》中容遇与英宝的百年母子亲情,以及后半段的家国情怀,均让观众感受到根脉深处的联结。这种超越情绪刺激、致力于情感共鸣的实践,正是三大核心要素的具体体现。

结语

“短剧盛世”的真正内涵,并非数量井喷,而是品质回归与价值重塑。以《太奶3》为代表的作品证明,短剧不仅可以制造爽感,更能够承载审美、传递情怀,实现从“情绪刺激”到“情感共鸣”的跨越。两位制片人认为,短剧并非长剧的替代品,而是与之共生的新形态。长剧构建艺术高度,短剧开辟独特赛道,二者将在差异化中各自绽放。

当然,精品化之路注定伴随挑战。如何持续满足观众对续集的高期待?如何在观众想看与创作者表达之间找到平衡?如何避免系列化陷入重复与疲态?这些都是从业者面临的现实难题。而破局的关键,或许正指向短剧的长期价值——成为陪伴一代人成长的温暖存在,这才是短剧盛世应有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