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法国媒体“法新社”披露一则震撼国际的消息:法国海军特种兵在公海强行登上一艘悬挂贝宁国旗的俄罗斯油轮“长滩岛号”,并将其押送至法国西部圣纳泽尔北约军事基地。这艘载有75万桶印度购买石油的11万吨级超级油轮,原计划从俄罗斯普里莫尔斯克港驶往印度西海岸瓦迪纳尔港,却在即将进入英吉利海峡时遭遇突袭。
“长滩岛号”并非普通商船,而是俄罗斯规避西方制裁的“影子舰队”核心成员。这艘2007年建造的巨轮长244米、宽43米,总吨位115577吨,长期承担俄罗斯对印度石油出口任务。其航线经波罗的海、丹麦、北海至英吉利海峡,是俄罗斯绕开欧盟制裁的关键通道。
法国此次行动被冠以“对影子舰队的精准打击”。据法国总统马克龙透露,此类油轮每年为俄罗斯贡献数百亿欧元收入,占其战争支出的40%。法国给出的扣押理由包括:油轮位列欧盟制裁名单,且涉嫌上月向丹麦发射无人机——丹麦曾指控俄罗斯船只在领空投放无人机,扰乱北约安全。
被扣油轮原计划向印度信实工业公司交付原油,而印度是俄罗斯石油的最大买家,年进口量超千万吨。此次事件直接冲击印度能源安全,更引发国际法争议:法国在非战争状态、无联合国授权下,仅凭欧盟制裁便强行登船,被法律专家指责破坏“公海航行自由”原则。
俄罗斯迅速反击。俄国防部向法国驻俄大使提出严正抗议,宣布在波罗的海和北海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总检察院则以“现代海盗”罪名起诉法国,要求释放油轮及船员。国内能源危机更添紧迫性:9月俄罗斯汽油产量下降100万吨,缺口达国内消费量的20%,此时失去75万桶原油无异于雪上加霜。
法国选择将油轮押送至圣纳泽尔港(法国航母“戴高乐号”母港)的举动耐人寻味。此举既是对俄罗斯的军事威慑,也是向北约盟友展示制裁“执行力”。然而,北约内部对此分歧显著: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多次遭遇俄导弹袭击,却未触发北约第五条“集体防御”,如今却在油轮问题上大动干戈,双重标准引发质疑。
法国行动背后隐现美国影子。此前美国多次警告印度勿通过“影子舰队”购俄油,甚至威胁对印度精炼油加征关税。法国此举可视为对美立场的呼应,亦是其作为欧盟“带头大哥”的政治表态。
面对制裁,俄罗斯加速调整能源战略。北极-太平洋航线地位上升,这条连接俄、中、印的航线由三国海军护航,可绕开北约干预。同时,俄罗斯扩容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远东炼油厂,并与伊朗、土耳其探讨建立非美元结算的地区石油交易中心。
印度则开始降低俄油进口比例,转向尼日利亚和美国采购。这一转变或削弱俄罗斯在亚洲的市场份额,为中东、拉美国家创造机会。
“长滩岛号”事件远非孤立个案。2024年底芬兰曾扣押俄油轮“鹰号”,2025年3月德国没收“Eventin号”,但此次法国动用军舰和特种兵的强硬手段,明显在“试水”北约直接介入能源制裁的可能性。
对中国而言,这一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国际能源博弈的残酷现实。加强与俄罗斯、中亚、东南亚的能源通道合作,构建多元化能源保障体系,已成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关键。北极航线的开发、中俄能源管道的扩容、人民币结算机制的推广,均是中国提升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径。
这艘被扣押的11万吨巨轮,承载的不仅是75万桶原油,更是能源、制裁与战略利益的激烈碰撞。法国的强硬、俄罗斯的愤怒、印度的尴尬,共同勾勒出21世纪地缘政治的复杂图景。未来,类似事件是否会重演?全球能源秩序将走向何方?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油轮的航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