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已持续1315天,随着战局进入关键阶段,俄军终于锁定乌克兰军队的真正命门,导致前线20万乌军主力陷入绝境。基辅当局面临的危机远不止于此,多重噩耗接踵而至。
日前,俄军对乌克兰发动大规模空袭,持续超过12小时,覆盖147个目标区域。此次行动中,多个外国雇佣兵驻地与训练基地被摧毁。但更关键的是,俄军通过精准打击乌克兰的牵引变电站,导致顿巴斯地区多条电气化铁路瘫痪,火炮、无人机等武器装备及弹药无法运往前线。此前,俄军虽多次破坏乌军铁轨,但未能完全阻断后勤补给。此次摧毁牵引变电站后,乌克兰列车彻底无法通行,前线20万乌军主力面临武器弹药断供的致命危机。与此同时,他们还需在红军城、康斯坦丁洛夫卡、库皮扬斯克、红利曼等多地同时作战,处境愈发艰难。
面对这一局面,基辅当局试图通过军事行动扭转局势。乌军在赫尔松地区发起渡河攻击,派出一支小分队横渡第聂伯河,试图在俄军控制的左岸建立桥头堡。然而,此类行动乌军已多次尝试,结果均以小分队被全歼告终。俄军曾故意引诱乌军渡河,甚至放任其在克林基建立沙洲阵地,待乌军大部队行动时,以优势火力重创其有生力量。此次行动中,乌军小分队刚抵达左岸便遭全歼,未能创造任何“奇迹”。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收到的噩耗远不止于此。近日,全球武器装备采购零部件数据库遭黑客攻破,大量武器流动动向被曝光。数据显示,俄罗斯使用的武器装备中,许多关键零部件竟来自美国,尤其是得克萨斯州向俄军出售了大量仪器。此前,美国联合盟友对俄罗斯实施极限制裁,并多次指责中国“援俄”,特朗普甚至呼吁盟友强化对华制裁以“结束俄乌冲突”。然而,黑客曝光的信息显示,美国才是俄罗斯的主要“军援国”。尽管华盛顿当局否认这一指控,但外界并不感到意外——维持俄乌冲突以促进武器销售,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当前,俄乌冲突仍看不到停火的希望。乌克兰已损失大量武器装备与人员,欧洲援助国也因财政危机而力不从心。美国虽从冲突中获利,但国内“政治极化”“高通胀”“移民争端”等问题导致“深层分裂”。然而,各方均不愿让步,导致停火协议迟迟无法达成。或许,只有一方彻底倒下,这场冲突才能真正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