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芯片产业的激烈竞争中,制造环节始终是核心战场。尽管众多企业具备先进芯片的设计能力,但真正能将5nm以下超高端芯片量产化的企业却屈指可数。当前,4nm、3nm等尖端制程的芯片制造,已成为衡量国家科技实力的关键指标。
从产能分布来看,5nm以下芯片的制造格局已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以95%以上的占比主导市场,美国不足1%,韩国约占4%。这一数据直接反映了全球芯片制造中心的转移趋势。
目前,全球仅有三家企业具备5nm以下芯片的量产能力:中国台湾的台积电、韩国的三星以及美国的英特尔。然而,三星在3nm制程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仅在4nm领域保有少量订单;英特尔的4nm产能也极为有限。真正支撑全球3nm芯片供应的,是台积电一家独大的局面。
台积电不仅包揽了苹果、高通、联发科、小米、英伟达等企业的3nm芯片订单,市场份额超过95%,其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投产的4nm芯片产能占比也极低,导致美国整体在5nm以下芯片制造中的份额不足1%。这种“设计在美国、制造在中国”的模式,正让美国陷入焦虑。
尽管全球5nm以下芯片的设计方多为美国企业(如苹果、高通),但实际生产高度依赖中国台湾的台积电。联发科、小米等中国厂商也已推出3nm芯片,而三星的3nm产能仅占极小份额。这种“技术自主但制造依赖”的局面,迫使美国加速推进本土芯片产能建设。
然而,美国重建芯片制造业面临多重挑战:劳动力成本高企、产业链配套不足导致竞争力薄弱,甚至台积电在美国建厂后也面临成本压力。尽管美国通过政策扶持试图提升本土产能,但专家普遍认为,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成本优势,已成为全球芯片制造不可替代的中心。
美国虽深知本土制造的困难,但出于战略安全考虑仍持续投入。不过,从长期趋势看,中国在5nm以下芯片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已难以撼动,全球芯片产业格局正加速向“中国制造”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