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歼35A核心数据泄密:国内罕见间谍被判死刑,军工安全敲响警钟

时间:2025-10-03 05:07:28 来源:沧海旅行家 作者:沧海旅行家

近日,我国官方通报了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间谍案件:一名前科研院所助理工程师刘某,因主动泄露国家机密被依法判处死刑。这起案件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泄密行为的严重性,更在于刘某从“赌气泄密”到“主动卖密”的荒唐轨迹,以及案件对军工安全带来的现实风险。



从“赌气”到“卖密”:工程师的堕落轨迹

这起案件的离奇之处在于,刘某并非被境外势力胁迫或诱骗,而是主动走向犯罪深渊。据通报,刘某原为某科研院所助理工程师,因长期感觉“不被重视”——提拔轮不上、奖金拿得少,逐渐心生怨恨。离职前,他趁办公室无人,将经手的涉密资料全部拷贝至私人设备,起初仅想“给领导添堵”。

然而,离职后的刘某因炒股亏损、债务缠身,竟将目光转向了这些涉密资料。他主动联系境外机构,通过拆分文件、使用非实名电话卡、化名接头等手段,试图将国家机密变现。第一次交易被“坑”后,他非但未收手,反而变本加厉,多次携带更核心的资料辗转多国兜售,直至被国安机关抓获。



敏感时间点泄密:歼35A“家底”暴露的危机

案件之所以引发全国关注,关键在于其撞上了最敏感的时间节点——2024年珠海航展上,我国第五代隐身战机歼35A刚公开亮相不到半年,刘某的泄密行为便直接威胁到了这款“国之重器”的安全。

作为与歼20形成高低搭配的五代机,歼35A不仅将列装空军,未来还可能发展为舰载型登上航母,甚至具备出口潜力。据公开信息,歼35A的弹舱设计可携带6枚雷电-8A反辐射导弹,隐身状态下仍能保持强大火力;而雷电-8A导弹重量仅130公斤,射程却比老款多出60公里,精度极高。这些核心数据一旦泄露,境外势力可针对性改进雷达隐身技术或设计干扰装置,直接削弱歼35A的作战能力。



更危险的是,刘某的泄密可能暴露了歼35A的战术和产能信息。外媒此前猜测该机型需两年才能量产,而刘某的行为无疑将“时间表”和“战术图”直接送到了对手手中。例如,歼35A可混挂反辐射导弹和空空导弹,兼具对地攻击和空战能力,这种战术若被对手掌握,实战中将失去“出其不意”的优势。

死刑判决的警示:军工保密的“关键一环”

根据我国法律,泄露绝密级秘密且对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最高可判死刑。刘某的案件中,其泄露的资料每一条都符合“特别严重”标准,死刑判决完全依法依规。



然而,这起案件暴露的军工保密漏洞更值得警惕。首先,“管人”环节存在严重疏漏:刘某因个人情绪拷贝机密,说明单位未关注其思想动态;离职时未严格清退涉密资料,保密检查流于形式;他辗转多国泄密期间,相关单位竟未察觉资料丢失,暴露出“后知后觉”的致命问题。

其次,“制度”执行形同虚设。尽管军工单位有加密文档、管控U盘、禁止涉密电脑连外网等规定,但刘某仍能轻松拷贝资料,说明加密措施未起作用;他用非实名电话卡联系境外,表明对员工通讯的监管缺失。此前光明网曝光的军迷用长焦镜头拍摄敏感装备泄密事件,更凸显了内部人员泄密的严重性。



最后,“保密意识”的短板最为致命。刘某从炒股亏损到兜售机密,全程未意识到自己正在犯重罪,反而将其视为“发财捷径”,反映出对《刑法》中间谍罪和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的彻底无知。在我国军工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境外间谍对新型装备的窥探日益加剧,而内部“内鬼”的危害远超外部渗透。

零容忍态度:国家安全红线不容触碰

刘某的案例为所有军工单位和从业人员敲响了警钟:无论是核心资料还是看似不起眼的信息,都可能关乎国家安危。一时的贪念换来的,只能是法律的严惩和历史的骂名。



从2024年航展公开歼35A,到2025年从严判处刘某死刑,我国对军工泄密的打击态度再明确不过——技术进步容不得半点闪失,谁敢触碰国家安全红线,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将付出最惨痛的代价。

信息来源:

央视新闻——一男子辗转多国出卖大量国家秘密被判死刑 国安部披露细节

澎湃新闻——国安部披露一起间谍案:曾任职投资机构,非法提供国家秘密,被判死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