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37名高校书记校长参评院士引热议:科研时间何来?

时间:2025-10-03 04:19:50 来源:教育人看世界 作者:教育人看世界

基础教育圈中,地市级和县级学校的书记校长可参评专业技术职称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双肩挑”模式引发了教师群体的广泛不满。许多人认为,校级领导参评职称挤占了普通教师的晋升名额,尤其是冲刺特级教师、正高职称等荣誉时,矛盾更为突出。特级教师作为教育界的荣誉称号,某种意义上类似于学术圈的院士,但两者的社会影响力与含金量却不可同日而语。

学术圈的院士地位远高于教育界的特级教师。院士的影响力跨越领域与行业,其学术声望能够吸引资源集聚,甚至影响一地的科技创新生态。一所高校若拥有院士,其科研实力与学术声誉往往能更上一层楼。然而,院士评选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近年来却屡遭质疑。


近日,2025年院士增选名单公布后,高教圈瞬间炸开了锅——37位大学校长、书记挤进候选人名单,其中成都理工大学更是书记、校长“双双上阵”。这一现象被网友戏称为“权力与荣誉的联欢会”,而非学术界的盛宴。有人质疑:校领导日理万机,真的有时间从事科研吗?



顶尖高校校长当选院士并非罕见。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硬核成果后当选院士,其校长身份反而显得“顺便”。但问题在于,部分双非院校的校长参评院士时,科研成果的“突飞猛进”令人费解。有校长去年还在为争取硕士点焦头烂额,今年却突然“变”出3项国家专利、5篇顶刊论文,这究竟是科研突破,还是“学术魔术”?

4年前,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教授当选院士后,不少双非高校纷纷效仿:将全校最好的实验室、最优秀的青年教师、最充足的经费全部倾斜给校领导,美其名曰“集中力量办大事”,试图通过资源堆砌“堆”出一个院士。这种模式虽能在短期内提升校领导的学术光环,却可能牺牲基层科研人员的利益。


院士评选规则的漏洞进一步加剧了争议。评选要求“持续从事科研”,但“持续”二字的弹性极大。一位985高校教师吐槽:“现在领导都懂‘白大褂艺术’——每周固定去实验室摆拍两次,论文挂个通讯作者,这就算‘持续科研’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更简单,只需将校内不同团队的成果打包,署上校长名字即可。这种操作虽符合规定(校长需是总课题负责人),但校领导真的有时间参与科研吗?

高校热衷于“堆成果争院士”,并非全无道理。校领导当选院士后,学校在国家级科研课题、培养中青年科学家团队等方面将拥有更多话语权,从而为本校争取更多资源。然而,这种模式对基层科研人员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位高校青年教师在评论区自嘲:“我们就像学术佃农,熬更守夜种出的粮食,全成了校长的政绩粮。”这种“学术包工头”模式正在摧毁高校的科研生态:校长办公室变成学术成果中转站,教师晋升得看是否“配合领导”,中国高校离“世界一流”怕是越来越远了。


院士荣誉本应是学术皇冠上的明珠,如今却有沦为权力装饰品的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妨借鉴诺贝尔奖的“冷却期”制度——担任校领导期间暂停参选;或参考德国洪堡基金会的做法,要求候选人公示科研时间分配。说到底,我们需要的是袁隆平式扎根田间的科学家,而非赶场会议室与实验室的“学术演员”。


当高校的师生们为校领导入围院士欢呼时,不妨多想想:如果这些资源用来培养青年学者,是否会结出更甜的果子?中国高校“院士产能”世界第一,但诺奖得主却屈指可数,这一反差本身就说明了问题。高校需要的不是更多“戴官帽的院士”,而是让真正的学者能安静坐着把学问做了。科研从不是权力游戏,而是需要沉下心坐冷板凳的苦差事。

你认为校长书记参评院士,是好事还是坏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