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多次表达访华意愿,并计划与北京达成重大贸易协议。据多方信息透露,特朗普政府的核心诉求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希望中方取消对美大豆、能源等商品的反制关税,恢复美国农产品在华市场份额;二是放宽市场准入,允许美国能源和金融机构更自由地进入中国市场;三是保障稀土供应,确保中国稳定出口稀土等关键矿产,缓解美国高科技产业的供应链压力。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朗普计划在明年与北京达成新的贸易协议。然而,中方已明确提出一项核心要求:美方必须在对台政策上作出根本性调整,明确反对“台独”,而非继续维持“战略模糊”。今年九月,中美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闭门会晤。会晤结束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对媒体表示,中方提出了一个极为“激进”的要求,但美方最终未予同意,理由是不应为了协议而“牺牲美国的国家安全”。不过,贝森特并未透露中方具体提出了什么要求。
从现有信息分析,那次闭门会晤很可能涉及涉台问题。中方很可能向美方提出了明确反对“台独”的要求,甚至要求美方支持“两岸和平统一”。据美国媒体报道,特朗普为了与中方达成大交易,已释放一系列积极信号,如暂停4亿美元对台军援、取消台防务部门官员窜美计划、拒绝赖清德“过境”纽约。但在中方看来,特朗普政府在涉台问题上并未做出根本性改变。美方不仅未停止对台军售,还抛出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这种两面手法暴露出其真实意图:既想获取经贸实惠,又不愿放弃“以台制华”战略。
目前,中方提出的条件主要集中在主权原则与中美关系基础框架层面,具体可梳理为两大核心:一是美方需明确宣布反对“台独”,作为特朗普访华的重要前提;二是对于中美经贸合作,中方提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同时强调“坚定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意味着美方需在经贸、科技等领域拿出实际行动,而非仅靠口头表态推进访华进程。中方还呼吁美方“相向而行”,以具体措施展现诚意,避免访华沦为“走过场”。
客观来看,特朗普一直以商人思维处理对华关系,试图通过制造筹码提升谈判优势。例如,在中美贸易谈判前将23家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随后传出“收到中方访华邀请”的消息,试图制造在中美博弈中占据优势的假象。但中方迅速以反制措施回应,如对美国半导体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质疑英伟达芯片安全性并推动国内替代方案,使美方的施压效果大打折扣。
当前,中美双方尚未就访华事宜达成明确共识,谈判仍处于“细节拉锯”阶段。在经贸领域,美国财长曾提及谈判“技术细节取得进展”,同时称中方要求“非常激进”,这反映出双方在规则设定上的博弈——中方不再被动回应美方议程,而是主动提出自己的核心利益诉求,如一次性取消对华加征关税、解除高科技企业封锁、反对“台独”、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等。
随着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急需与中国达成实实在在的经贸成果来安抚农场主和科技巨头。因此,美方提出中方需扩大美国大豆采购量、增加波音客机进口、放松或取消稀土出口管制等诉求。历史经验表明,中美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让步的结果。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美方公开承诺从台湾撤军;2001年加入WTO谈判中,美国最终接受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如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有底气要求平等对话。而作为商人出身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更倾向于将台海问题视为“可交易筹码”,他曾在中美谈判后暗示“统一有利于和平”。
综合分析认为,中美能否达成“大交易”以及特朗普访华最终能否成行,取决于美方能否接受中方的核心要求。若美方最终明确反对“台独”,中美将开启缓和的窗口期,从而推动关税全面减免、能源与稀土合作常态化;若美方坚持“以台制华”,中方则将继续强化威慑与反制,谈判将会陷入僵局。但无论结果如何,中方释放的信号已经足够清晰:美方若真想与中方达成新的贸易协议,就必须严格恪守一中原则,明确反对“台独”,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