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充满火药味的通牒,再次点燃中亚这片战略热土。在联合国大会期间,特朗普罕见直接放话,要求阿富汗“交出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否则将面临“严重后果”。这一表态不仅引发国际关注,更牵动了中俄巴伊四国的神经。
不到48小时,中俄巴伊四国外长齐聚纽约,联合发声,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美国别再妄想重返中亚。这场从一座废弃基地开始的角力,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战略算计?四国的联手,又意味着什么样的格局正在悄然成形?
表面上看,特朗普的通牒像是突发奇想,盯上一座早已废弃的老基地。但深入分析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临时起意,而是一步早有预谋的地缘之棋。巴格拉姆空军基地曾是美军在阿富汗的最大据点,也是整个中亚地区少有的全天候起降平台。
其战略位置堪称要冲,位于中亚“十字路口”,控制它意味着可以将影响力延伸至整个欧亚腹地。特朗普在闭门会议和公开讲话中多次强调巴格拉姆“靠近中国西部导弹基地”,其意图不言而喻:他想要的,不是单纯的军事存在,而是一个可以用来施压中俄伊三国的前沿跳板,一个能“随时插手”中亚事务的战略哨所。
然而,这盘棋的开局就遇上了阻力。阿富汗塔利班当局罕见强硬地表态,称“哪怕一寸领土都不会让出”,并准备“如有必要再战二十年”。这种态度并非意气用事,而是对美国二十年干预的深刻记忆在起作用。
此外,美军在2021年仓皇撤离时,已经把巴格拉姆大部分设施拆得七零八落。要想重新启用,先不说阿富汗是否允许,光是修复费用就得烧掉一笔天文数字。在美国国内债台高筑、民意反战的背景下,这笔钱从哪来,是个大问号。
物流路径也是个硬伤。阿富汗是个“内陆锁国”,所有补给都要靠巴基斯坦或中亚国家通行,而这些国家现在几乎全都对美军重返持否定态度。如果特朗普执意插旗,最后可能不是强势回归,而是自找孤立。
特朗普的“下马威”还没落地,就已经在联合国大会的走廊里引发了地缘地震。中国、俄罗斯、伊朗和巴基斯坦四国外长迅速召开非正式会议,会议虽然低调,但会后发布的联合声明却异常强硬。
声明直接点出“反对任何国家在阿富汗建立新的军事设施”,并强调“必须尊重阿富汗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第四次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和伊朗四国外长阿富汗问题非正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四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立场高度一致。
四国的共同反应,背后是各自切身利益的叠加。中国担心美军借基地之名窥探新疆西部;俄罗斯顾虑中亚作为其“传统后院”再次被美方染指;伊朗早已深陷美军包围圈,如今再在东部边境设点,等于东西夹击;巴基斯坦则对“反恐合作”心生戒备,美军进来,塔利班反弹,武装分子越境,最后受苦的还是他们自己。
更关键的是,这次四国并不是各自发声,而是明确分工、互为支点的协调。中方在外交上主动牵头,俄方以军事威慑方式背书,伊朗和巴基斯坦则依托地理优势控制边境动态。这种“区域联动”的模式,虽然还不成体系,但已经具备了对抗外部干涉的雏形。而这,恰恰是美国最不愿看到的事:一个去美国化的中亚安全机制,正在形成。
这场合围,远不止是一次反击。它其实打开了一个新的战略窗口:中亚未来的安全事务,能不能由区域国家自己说了算?特朗普掀起的风波,反倒加速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浮出水面。
过去二十年,阿富汗几乎是被动接受各种方案的对象,从“反恐前线”到“重建实验田”,从美军基地到国际援助样本,它一直是别人博弈的棋盘。但现在,它开始试图成为博弈的参与者。
塔利班政权虽然仍处在国际承认的边缘地带,但这次面对特朗普的威胁,其反应之迅速、立场之清晰,显然不是过去那个四分五裂的地下组织。他们不仅在军事上严阵以待,更在政治上搬出《多哈协议》作为护身符。
这份2020年签署的协议中,美方明确承诺撤军并不得在阿重建军事存在。现在特朗普反悔,塔利班当然要拿大棒敲桌子。而在地缘格局上,阿富汗正在主动寻找新的连接方式。一个被忽视但极具潜力的地带——瓦罕走廊,成为关键。
这里是阿富汗连接中国的唯一陆路通道,过去因交通不便而被忽略,如今却被视为一条“通往中国市场的生命线”。塔利班控制这个地带后,开始尝试建立边境贸易点,若能打通,将不再完全依赖巴基斯坦喀喇昆仑通道。
对中国而言,这条走廊不仅是战略缓冲带,更可能成为“一带一路”在中亚的新延伸线。在中美战略博弈日趋激烈的当下,任何可能被美军用作监听或干扰的前沿阵地都必须严防死守。中方在四国外长声明中强调“区域稳定优先于域外干涉”,其实就是在为这类潜在威胁提前划红线。
如果阿富汗最终能在中俄巴伊的支持下,完成从“受控方”到“主权方”的角色转变,对整个中亚地区的安全秩序将是一次深刻重塑。特朗普试图用强硬姿态重拾美国在中亚的影响力,结果却让四个区域强国迅速完成一次罕见的协同行动,这本身就说明,一个新的安全逻辑正在形成。
一个多极、协调、自主的中亚,正在向世界亮出全新的轮廓。问题是,美国,准备好面对这个新局面了吗?
资料来源:
特朗普为重占阿富汗空军基地发出威胁后,中俄巴伊发表联合声明2025-09-26 20:45:18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