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淄博大燕儿的一天:平凡生活中的艺术与精神追求

时间:2025-11-08 02:15:34 来源:关尔东 作者:关尔东



在淄博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里,大燕儿——一位平凡的超市老板,度过了她寻常却又不平凡的一天。这一天,歌手田震身着冲锋衣,意外走进她的超市,轻声询问能否购买些土豆。随后,两人即兴合唱了那首经典的《野花》。这一幕,没有刻意的安排,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因为它真实、纯粹,是民间最质朴的审美体现。

燕儿姐,在丈夫眼中,是个能干且务实的女人。她每日忙碌于超市的琐碎事务中,但每当忙碌告一段落,她总会抱起吉他,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这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本能,一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即便没有短视频的传播,没有成为网红的渴望,更没有田震的到访,她依然会这样唱下去,因为音乐,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国外,我们时常能在视频节目中看到像燕儿姐这样的人。他们或许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但一旦手中握有乐器,便仿佛换了一个人,散发出独特的魅力。音乐、绘画,这些艺术形式,本就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只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被很多人遗忘了。

田震的到访,在中文互联网上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这不仅仅是因为田震的名气,更是因为这样一场街头即兴演出,让我们看到了音乐人身上更加本质的东西——那是属于街头的,不加修饰的真实与纯粹。相比之下,国内很多音乐人被演唱会等商业演出“保护”得严严实实,演唱者与观众之间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他们面对的,是一张张模糊的脸,而非真实的情感交流。

燕儿姐在互联网上引起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她的音乐才华,更是因为她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即便身处世俗的生活中,有家庭、有店铺、有忙碌的工作,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一把乐器,让生活变得稍微有点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不是物质上的丰富,而是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

这样的人,在人群中或许显得有些异类,就像我们之前看到的工人诗人、外卖员诗人一样。他们的诗,没有经过专业化的训练,句子粗粝,但却能够真实地触碰到自己的记忆,并能够写进别人的心灵里。这种真实与纯粹,是很多中文系毕业的学生甚至教授们所难以企及的。

能够把审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在审美活动中,有自己心灵的介入,这样的人是值得羡慕的。因为他们还有超越平凡生活的勇气,能够看到现实不堪生活的另一面,看到裂缝中漏出的光。那个生活境界,是独属于他们个人的,是他们亲手凿出来的。

然而,对于强调功利主义的人们,尤其是家长来说,这样的艺术爱好未免显得无用且不务实。他们在看待这些事物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学这个以后有什么用?能够找到什么工作?能够赚多少钱?”他们看似给孩子们安排了一条正确的路,但最后,孩子们不还是挤在大城市的写字楼里,过着乏味而日复一日的生活吗?他们没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爱好,给自己创造另一种生活,而是习惯于被安排,再乐此不疲地安排他们的下一代。

在短视频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提问:“如果你有一个亿,或是你有机会可以上清华北大,你会怎么选?”世故的孩子们往往给出这样的答案:“我会选择去上清北,因为上了清北之后赚的可能超过一个亿。”尽管更实际的结果是,即便上了清北,他们大概率这辈子也很难赚到一个亿。但这却可以看出他们的价值尺度还是围绕着钱来的。

我倒是从未看到过这样的提问:“如果你能够熟练演奏莫扎特的某一段曲子,或是你能够拥有几百万,你会怎么选?”我想,绝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几百万,因为有了钱,他们就可以报班,就可以去学如何演奏莫扎特的曲子。更何况,学会了又有什么用呢?

从燕儿姐身上,我明白了,能够唱好“山上的野花为谁开又为谁败,静静地等待是否能有人采摘”这样的句子,并不能让她拥有很多财富,但却可以让她的生活在一个人的时候变得不一样。这就是精神生活,这是被太多人忽视了很久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