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备受瞩目的电视剧《不眠日》终于迎来了付费直通大结局。对于众多花钱追剧的观众来说,此刻无疑有了更多“嚣张”发言的底气。结合整部剧的精彩呈现,笔者认为,《不眠日》无疑是今年以来犯罪烧脑剧领域的佼佼者。编剧以清奇的叙事思路,展现了非凡的创意与深度;而导演刘璋牧在节奏感的把控上,更是达到了国内顶级水平。然而,即便如此,这部剧仍留有一丝遗憾,那便是最终的劲儿似乎还可以铆得更足。
关于《不眠日》的优点,本文将尽量简述,但这绝非意味着这部剧不够出色。相反,笔者要明确指出,《不眠日》是一部极具电影质感的电视剧,堪称2025年至今数一数二的佳作。在充分肯定这部剧的前提下,笔者想谈谈个人认为的一个遗憾——反派的作案动机略显不足。
剧中,墨远致作为最大的反派,其终极作案动机是为了利用基因技术挽救一个名叫冯婉清的人。他与这位女病人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这一动机本身并无不妥。然而,笔者认为,将这一动机作为整部剧的核心叙事底色,似乎略显单薄。毕竟,我们的国产剧完全有能力构建一个更为强悍、更具深度的反派动机。
试想,如果墨远致是一个科学狂人,他决心通过科学研究突破那些人类伦理上认为不应突破的技术,那么剧情将会如何发展?我们不妨沿着《不眠日》的脉络,做出一些假设性的剧情内容。冯婉清接受了新款基因药物的治疗,但最终未能挽救她的生命,她陷入了弥留之际,出现了除脑子之外的全面死亡,这种植物人的状态与女主角母亲的植物人状态极为相似。而墨远致科学研究的目标则是给冯婉清“换脑”——将她的脑子嫁接到其他躯体上。这项医学和科学技术眼看着就要成功,墨远致的实验室中,是几十个没有脑子的躯体和一个冯婉清的脑袋。
墨远致的两位合作伙伴之所以反对他搞这项医学技术,是因为这项给人“换脑袋”的技术已经触及了人类伦理的底线。为了尽快实现这项技术,墨远致只能利用自己的特殊能力,杀害了两位合作伙伴,并制造了自己的基因实验技术被抵制、传统生物医药公司要暗杀他的假象。
随着案件的层层递进,观众们最终看到了这个“换脑袋”技术的真相。至此,剧作开始开启自己的科学伦理追问模式:如果这项技术实现了,到底是最终造福了全人类,还是祸害了全人类呢?墨远致作为一个科学狂人,他不仅仅是为了救一个女人,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科学狂人梦想,他已经不顾科学伦理了。
将一个人的脑袋嫁接到另一个人的躯体上,这个人就可以存活,而另一个提供躯体的人则死亡。要实现这个,当然需要科学。但是,科学是否应该去研究这个呢?把这个问题留给观众们去思考,可能这部《不眠日》起到的震撼效果会更足一些。毕竟,《不眠日》现在铆住的叙事核心是墨远致为了救心爱的女人。如果《不眠日》能将劲儿铆在科学狂人不要科学伦理上,效果应该大不相同。
《不眠日》现在这个大结局,给笔者的感觉是尺度小了很多。是不是改剧本了?科学技术挑战科学伦理,如果能把这事儿放在叙事的核心区域去,剧作会更有价值。但是,这么做似乎也突破了咱们以往的叙事尺度,审核的时候可能不容易过关。
未来,咱们国产剧在哲学和社会学的思考尺度上,完全可以更大一些,不必拘泥于“反派救心爱的女人”这种小情小爱上。大胆探索,咱们中国的电视剧如果不搞,世界上其它兄弟国家的影视工作者们就要搞了。(文/马庆云)